3月13日下午,教育部特聘河南省唯一课程改革专家、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军教授应邀在我校多功能厅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刘彬主持,我校和二高400多名教师参加了报告会。
刘志军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他说,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全球一体化的冲击,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均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事,学会生存”,成为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接着,他着重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目前我国课程和西方课程之间的差异。一、在课程价值与课程观上,中国强调国家利益,培育精英,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程的稳定;而西方则强调个体发展,注重知识面向大众化,关心生活经验,追求发展变化。二、在课程结构与管理上,中国强调以学科为基础,结构上注重一元化、专业化,以计划、大纲、教材为本,管理上具有统一性、指令性;而西方课程则以生活为基础,结构上具有多元化、均衡性,强调灵活性、指导性的特征。三、在课程内容和教材上,中国注重知识的系统化、规范化,重视结论、原理和经典的知识;而西方则注重问题的解决,关注课程过程,强调体验。四、在教学与学习方式上,中国注重听讲与接受,强调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而西方则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交流,强调实践活动、直接经验和理解创造。正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教育特点,我国课程改革应积极吸取西方先进的东西,抛弃落后、过时的东西,不仅在内容上改革,而且进行目标、过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随后,他又介绍了课程改革的实质和课程改革的内容。刘教授说,在功能上,要改变传统课程中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结构上,改变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施方法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评价功能上,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管理上,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刘教授还从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教材观等到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要想使学生有一碗水,自己则要作“常流常新的小溪”,倡导教学反思和教学周记,在教学上不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等。
报告会结束后,刘校长要求我校教师认真领会刘志军教授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并真正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我省课程改革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
报告会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知识内涵,开阔了教育改革的视野,增强了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使与会者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