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NBA赛事_betway必威中文_必威体育网址

盐湖城冬奥会后,“四朵金花”的命运从此改写。考虑到现在4K电视的普及度还不是太高,8K对于消费者而言显然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更何况它还是OLED面板。2014年,知名打假人王海就曾举报,自己购买著名冬虫夏草含片产品“极草”后,检测发现不含虫草素。25日商务部对此做出回应:该报告中很多观点罔顾事实、颠倒黑白,与美以前报告自相矛盾,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色彩,中方坚决反对。

语文教学中的引导式教学初探

文章来源:高一语文组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7日 点击数: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已经达成共识,深入人心,而且,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地认知潜能的实践者,使其真正成为学习进程中的主人,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要让学生成为“认识真理”的主体,真正发挥其主动性,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及教学方法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知识能力的激发者引导者转变,由单调的“灌输式”教学向激起情趣的引导式教学转变。“教师为主导”,也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但是,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也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看似很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很放得开,但是在应该得出结论性意见的时候往往收不拢,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课堂教学被一些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讨论所左右,这也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主导”的内涵,没有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及与这相适应的引导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贯穿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并发挥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有三:
    第一,它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参、教材、教师地位最高,教师严格依据教参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不敢越雷池半步,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只是起到了传声筒的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更是把预设提到了极致,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文章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为作者心情的变化是文章的线索,所以分析不宁静的原因就成了解读本文的关键。而对于“不宁静”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传统教学对文后“1927年7月”这一时间概念深挖细掘,附会到政治层面上去,认为是政治原因造成了朱自清不宁静的心情。朱先生有没有对蒋介石背叛革命制造白色恐怖不满?作为身处非常时期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这样讲学生并不容易接受,因为学生虽然学过朱自清的另一篇文章《背影》,但对其思想的了解与认识并不太深入,更重要的是,这种说法在本文当中没有可靠的依据。抛开文本下此结论让学生接受,显然没有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把学生当作可以商讨平等对话的教学主体。
    笔者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当中,没有把这种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分析,看能不能从文本当中找出朱自清“不宁静”的原因。有一位同学就找到了这几句话“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并解释说“朱先生的烦恼是因为他的‘不自由’,他白天可能做着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思考着自己并不想思考的问题”。这位同学的回答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赞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作为欲望的“本我”与社会的“自我”道德的“超我”之间是经常冲突的,这也是造成烦恼的根源。真实的朱自清(最希望做一个潜心研究的学者)与担当着某种社会角色担负着某种社会责任的朱自清(一个家长,一位自由主义民主战士)之间冲突与矛盾,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不自由”,而且它也包含了社会、家庭、生活等种种因素。这种解释是从文本出发,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能明白结构的妙处,更重要的是这一结论是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由他们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得来的。
    第二,引导式教学有利于迅速地全面地提高教师素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之所以大行其道,统治中学语文课堂很多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省力”“省时”。一套教材,一个教师只要准备一遍就可以讲很多年,个别老师甚至十几年一个教案,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水平的一贯制,何谈教学艺术!而引导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在反复研习,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所有的知识点了然于心,课堂教学中才能应对自如。笔者在《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准备过程中,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阅读相关内容。除了史铁生的身世与经历这外,重点阅读了《我与地坛》全文、《秋天的怀念》、《我的梦想》与《合欢树》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富有哲理,饱蕴激情,与《我与地坛》具有一致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问道:仅靠园子的力量,如此不幸的史铁铁生还有一个重要的思考:差别存在的合理性。他认为“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这种思想也是其走出思想困境,获得真正解脱的重要原因。稍加引申,学生可能获得更为满意的答案。
    另外,引导式教学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很有帮助。引导式教学并非不要预设。而是要求预设的更有针对性,更加自然与灵活,这就需要把问题设计的更加巧妙,用问题来推动课堂教学的前进。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位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这位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这位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此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还有,引导式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机智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了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地位,课堂放开了,突发的问题、出乎意料的回答明显增多。如何恰当地予以引导,哪些需要加以纠正或者制止,将更加考量教师的智慧。而正是在解决这些教学突发事件的同时,教学的艺术也逐渐成熟起来。在《我的呼吁》一课的教学当中,通过分析,得出作者的基本观点是:“爱护一切生命,敬畏一切生命”。在让学生结合课文,自己谈一下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时,有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病毒也是生命体,它横行恣肆,残害生灵,这样的生命我们也要爱护、尊重,让它发展到极致吗?”这个问题一时间我也感到难以回答,在略微停顿之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体同学,让大家试着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顿时,班级里面十分活跃,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学生认为应该尊重,“因为,病毒也是一种生命”,有的学生凭直觉认为应该消灭,学生思维的活跃,也使我的思路清晰起来,在归纳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一、病毒是一种最简单的生命体(肯定了病毒也是一种生命);二、病毒的科研价值巨大(病毒也有价值);三、危害性极大的病毒必须严格控制,因为这种生命体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危害其它生命为前提和代价的。”这样,巧借外力、集思广益,使问题得以圆满地解决。当然,教学智慧的核心应该是也必须是“尊重与理解学生”,尊重,是因为学生与我们一样有着平等的人格,理解,是因为他(她)们是成长中的、不成熟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有效地处理好课堂突发问题。
    第三,引导式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如果学生被摆在了主体的地位,那么学风就会民主化;如果教师不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宰,而是把自己当成一名把学生引向知识宝库和审美殿堂的导游,那么学生就敢于质疑,辩难,甚至否定。这样,也就逐渐接触到了教育的真谛,而良好的师生交流就会使课堂教学趋于最优化。高中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对于处理这部分内容,在抓好字词的基础之上,重在让学生分析掌握规律。像句式和词类活用这类问题,我把典型性的例子分析透彻,遇到类似问题,就引导他们自己去探求。在《秋水》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我解释说:“这句话的两个‘而’都表修饰,因为‘顺流’与‘东面’是对其后面的补充说明,‘东面’是面朝东的意思。”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表示了异议,认为“如果是‘面朝东’的意思,那么,‘东面’就成了宾语前置,而老师曾经讲过‘名词修饰动词只能做状语’,那么这句话就应该翻译为‘向东面扭转脸去看’”,对于这问题,我做了详细的回答。但我认为,与这个问题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这种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所在。因为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更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就是给他们未来创造条件。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达。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自动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就不再告诉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时地引导和恰当地启发是非常必要的。一味地“填鸭”和灌输,不仅有损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在学习中一遇到问题就依赖老师的心理。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双方和谐默契,才能使语文诸系统畅通、诸系统之间协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引导式教学,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最终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