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NBA赛事_betway必威中文_必威体育网址

军人业务性质迥异于一般民间行业或公教人员,一旦所用非人,代价不斐。蓝牙音箱得有音乐市场,所有的歌曲和用户上传,有版权的下载,智能硬件就会非常的活跃。安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案情,系自首,且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可依法从轻、减轻判处。

语言之上还是语言

文章来源:高三语文组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6日 点击数:
    我们多年来学语文、教语文,到底要学习语文的什么,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必须要弄清楚的首要问题。
    “语文”一词,有把它解释为“语言和文学”的,也有把它解释为“语言和文字”的。过去语文教学大纲说得十分明确,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刚制定不久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目标规定为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它还在教学理念上明确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它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能力发展:“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以上这些提法,时髦倒是时髦,但说一千道一万,其最核心的问题仍旧是“语言教学”,我们无法假设,一个连课文语言都读不懂的学生,怎样去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应用能力,写出一篇准确而流利的表达个人思想与观点的文章来;我们同样无法假设,一个连课文基本语言都不能积累在心的学生,又如何运用语言进行鉴赏审美,和别人进行深切的思维交流。
    不管任何人作何种解释,不管任何人把语文教学打扮得多么花枝招展,语文教学所进行的核心工作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无论哪一位专家明告我们要搞好语文教学的“创新”也好,还是哪一位语文名师教导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审美教学”也好,抑或哪一位政治官员高喊让我们发挥好语文的“政治思想”教育作用也好,我们都不要忘记,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永远是“语言”的教学,学习“语言”永远是我们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
    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主张,语文教学首先要进行的是语言的学习,要读好课文。他曾经示范的一课《少年中国说》,最出彩的地方是他和学生的朗诵,最大效益是他当堂让学生背会了这篇精美的文章。我们可以想一下,有什么比我们背诵会文章更重要呢?背诵就是最好的积累,背诵就是为以后长期的领悟做最好的准备。我们教师自己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学习中,所存留在大脑中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不是哪一位教师所讲的最精彩的分析,倒是我们学过的那一篇篇精美的诗词散文,是那些感动人心、至今仍旧跳跃在我们骨头里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背诵出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可以背诵得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层茅……”,可以背诵得出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老师的分析我们记不住了,即使当时我们记住了,我们以后也会忘记。我们的头脑里可以存留“阿Q”的可笑的言谈举止,可以存留祥林嫂的僵硬枯瘦的面容,那“间或一轮”的双眼如何能忘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的形象,我们怎么会忘记?清纯如湘西碧水如天边乳月的翠翠,我们又怎么不长久地暗藏在内心深处?吟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又感动着我们多少代人桀骜不驯的心?吟诵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陶渊明形象永远活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中。许许多多的篇章,我们无法忘记;很多很多的情节,令我们忘情感动。但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在哪里呢?我们大都淡忘了,也许我们能记得一些很精彩的讲解剖析,因为我们曾从中领悟到了文章的真谛,精美语句的深刻内涵,但老师分析的语言永远需要依附优美的篇章而存在,没有了诗篇优美的语言,老师的分析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看来实践本身就表明了一个真理:我们老师的分析要为了学习语言而服务,没有了语言,分析虽然不能说毫无意义,至少是在浪费很多有价值的时光,耽误了更有效的学习。那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审美、鉴赏、应用、创新”又从何谈起?老师的分析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一篇文章老师分析完了,往往会认为我们的这个课文讲完了,其实我们做了一些什么呢?我们没有能够让学生识记住应该记住的优美的文段,我们的学生“听”了多半堂“分析”,而没有读了多半堂书,一个语文的课堂要是读书的声音很少,那学生不就是主要为了学习分析了?“分析”永远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分析”应该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老师要通过简要的分析让学生感悟语言、掌握语言,因为语言承载着思想,语言承载着我们要学习的一切艺术手法。是啊,当我们大脑中没有思想、观点,怎么办?那我们就学习作家的作品,作家的作品是什么,是优美简练的语言,是活生生的诗句,是让人回味无穷的散文。当我们渴了,我们要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要吃饭。我们此时一定要明白我们喝的是“水”,不是盛水的“杯子”;我们要吃的是“饭”,绝不是盛饭的“碗”!
    所以,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任何一节课,如果脱离了语言教学,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把课文松松地读上两遍,然后就搞“准架空式”的分析,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绝对是走进了歧途,那样会误人子弟的。
    既然分析的目的是学习语言,是对作家语言的深刻把握和理解,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不能“止于分析”,而是让分析为了语言的学习而“服务”! 或许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矛盾,那就是“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跟学生诵读感悟的冲突”。因为老师的讲解多了,学生的自我朗诵的时间就会少,怎么办?很简单,老师要少讲和精讲!在关键地地方“点”一下,在费解的地方“引导”一下,哪里能长篇大论呢?一堂课除了你的讲解和分析,学生的思考空间被你挤压得一点都没有了,你靠什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又靠什么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呢?学生无疑成了一个被动记录的工具,学生临时弄了一个筐,把你的讲解一股脑地装进去,等到以后再消化吧,无奈没有多余的课外时间,没有自我支配的空间,再者,你倒给了他一大堆东西,他怎么挑选?哪些是珠宝,哪些是尘沙,我们自己能分得清吗?其实我们自己哪里能造出珠宝,作家的语言才是珠宝啊!吕叔湘先生给我们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的是一个很有教学特色的加拿大女士,她在教中国大学生读外国文学典籍的时候,先让学生读,学生读了一遍后,她问,“读懂了没有?”学生说:“没有。”她说:“再读。”又读了几遍,她又问:“读懂了没有?”学生说:“差不多了。”她说:“将那些不太懂的反复读。”学生又读。最后,她问学生:“真正没有读懂的还有多少?”学生说:“还有一点,很难读懂。”她说:“好吧,我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些难懂的地方。”吕叔湘先生说,她的教学效果很好,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言教学。我们不是大学教授,他们有着更多的教学支配权,我们的教学受到很多的限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够,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要“少讲”和“精讲”,我们在讲课时候,画龙点睛即可,不需要我们长篇大论地讲解和分析,我们可以静下心来自己想一想,学生真正不会的东西很少,需要我们讲解的地方也很少,我们要和学生一同欣赏,一同朗诵。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如果朗读不够,我们就开始搞分析,那就是舍本逐末。我们把自己搞得很累,把学生也搞得很累,何苦呢?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需要大讲的,它本身是诗歌,诗歌一般不需要翻译,翻译出来的诗歌韵味大打折扣,甚至有点味同嚼蜡。所以先诵读,富有感情地诵读,再认真地结合注释诵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老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领悟其内在的情感,把李白的作此诗歌的背景略微讲解,对其描绘的虚幻境界和学生一起稍作分析,真正理解李白傲岸不屈的个性,然后就是朗读和背诵了,直至背诵得情感全出,如同自己就成了李白。如果一节课能引导学生把这首诗背诵会,那么我说这节课就是最大的成功,就收到了最大的效益。
    现在全国各省市所使用的各类语文教材,没有任何一个教材不重视诵读的,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编者都认识到“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自清先生很重视朗诵,他说,我们古诗词很大一部分生命都在我们的朗诵中,在我们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我们要是远离了语言的生命本源,在语言之外大做分析文章,我们的工作实效又有多少呢?看一看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讲解往往止于分析,以为分析完了目的便达到了,我们止于学生能回答上来我们的提问,似乎只要我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的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其实我们的工作还差得很远!至少有一点值得思考,那就是我们有没有让学生读好?我们有没有让学生把精华部分当堂背会?恐怕我们很少能像钱梦龙先生那样让学生一节课背会《少年中国说》。也许有人要问,你为什么在本文中那么强调诵读和背诵呢?
    我要说,真正地掌握语言的第一步是把语言牢牢地记住,记忆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为什么要记住呢?这个就要从语言的衍生功能说起。
    经典作品的语言是“原种”,因为它们是经过作家千锤百炼出来的,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一旦遇到肥沃的土壤,必定要生根发芽,分蘖生长,一粒种子要繁生出千百粒来,不然一亩地几斤玉米种子,怎么能结出上千斤的玉米呢?这里所说的肥沃的“土壤”就是我们学生的丰富的情感和青春的大脑,这样的情怀是善于接纳万物的,因为它们还是深深的幽谷,还没有被保守的观念、世俗的思想所占领;它还是灵动的世界,因为它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模仿生成,能够转化生成新的富有活力的语言,作家的语言种子一旦和这样的土壤结合在一起,自然能落地生根,迅速成长。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便要有火花闪耀,照亮蒙昧的空间,使之光明、阔大,思想幼苗因为作家思想的“注入”而迅速成长起来,只要不断地施肥,它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要想使学生的大脑丰富起来,就要把作家的思想融进其中,这就必须把承载其思想种子的活生生的语言种在学生青春的大脑里。没有鲜活的语言之驻留与繁衍,怎么能繁生出学生自己的语言?作家的语言在青春的躯体内潜滋暗长,逐渐和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发展下去,我们做老师的何愁李白的傲视权贵的精神不会感染学生?何愁陆游的爱国情怀不会教育出一代代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何愁陶渊明的恬淡高雅、周敦颐所描莲花的高洁风骨不会感召出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所谓的审美教育,所谓的表达应用,所谓的创新,一切技能的基础不都具备了吗?相反,假如我们过分重视讲解,轻忽语言的诵读与背诵,那么我们究竟走什么样子的教学道路呢?那样的语文教学不就成为了空洞乏味的说教了吗?由此观之,我们分析语言的含义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语言,理解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记住语言,记住了语言,就把作家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的脑海,所以,语言之上还语言,我们不可止步于分析,而是要往语言的记诵持续努力,什么时候语言同化为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教学就算尽力了,也算成功了。
    这样说,又引起了一个担忧,那就是我们的语言教学,到底得背诵多少东西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自己的写作思想?韩军老师倡导我们“举三反一”,说要大量地阅读才能形成语言思维,我认为这个大量阅读若读教材上的课文还可以,若要指大量地阅读课外的东西,那么我们有多少时间保证能大量地读课外的东西呢?我说,这个还是要从精读我们的文本出发,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读课外的东西,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语文,因为高考不会只考语文,我们的语文还处在提高速度慢、作文让大部分学生感到难、不太受很多学生喜欢的地位,语言的学习还没有如同数学物理那样有明确的章法可循,有定理可推,有计算方法可遵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比较让很多同学感到不可捉摸,我们的教法变化太多,我们的教学个性难以传承,而语文课本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我们只有做得实在一点,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学习承载着作家思想精华的语言。我们的课文便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品,有什么散文比《荷塘月色》写得美?有什么文章比《故都的秋》写得好?不好好地读,我们还要往外涉猎很多,就是舍本逐末了。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课本上的文章读熟、记诵、吃透就可以了,不要拿出来过多的课外的东西来填塞课堂,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反复朗读、默读、感悟、品味的时间,引领他们学习好课文本身,赏析诵读,直至化为个体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不要为了搞得新奇,为了追求效应,把远远不如课文的许多课外文段拿过来赏析,或者搞过多的活动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以表面的热闹代替深入的思考,以所谓的“延伸”代替对文本的深入领会,那样我们的收效太少,还会让学生走向误区,这个道理是语文教育名家陈钟梁先生给予的教导,也是我多年来历经摸爬滚打所痛定思痛后的感悟。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明确提出,“语言之上还是语言”,再也没有其他更多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