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性地穿插核心素养教育,特别注意抓住生活情境,让学生们及时关注重大时事,思考分析。最近的做法,暂时做一下梳理,也许能让老师们有所借鉴。
3月30日,看到外交部发布的有关习近平主席即将访美,会晤特朗普的新闻预告,我立刻安排201班的学生写一篇周记,《致习大大的一封信》,让同学们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结合近期的国内外局势想一想,提醒习主席给特朗普说些什么。
3月31日,带领202班的同学在5楼听取了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刚教授的“书法与高考”专题报告,我给2班同学布置了另一项周记作业,《写字与做人》。一班的同学没有到会议现场,我就在第二天上课时,把拍摄的视频和照片,利用电子白板播放给大家,同学们兴致极高。
4月2号,在手机报上看到了点睛新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也是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又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我第一时间就放在了课堂上,让同学们及时了解,并思考我们肩上的责任。
4月4号清明节当天,我首先播放了最新一期的《朗读者——斯琴高娃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大手笔贾平凹文章写得质朴感人,斯琴高娃朗读得情真意切,同学们和董卿一样,听得泪光闪闪。然后,从学习传统文化的角度,我又找出有关寒食节清明节的来历的知识,找出介之推写给晋文公的《清明》诗,让同学们朗读背诵,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
4月6日7日,更是及时关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习普会晤”。
4月8日,引领同学们关注了热播片《人民的名义》。
只要养成了习惯,老师准备材料,辛苦一些没关系,目的是要学生受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责任担当。
2017年的高考,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解运用很可能显现在试卷上,请老师们,特别是语文和文综的老师,及时关注。
附:有关核心素养的解读
文化基础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点。文化是人类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人文底蕴”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点。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健康生活”主要是指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责任担当”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总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语文科的课本教材阅读教学、新的写作形式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都能够让我们自觉地将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运用在其中,并且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要求,教育我们的学生树立高远理想,学会责任担当,从我做起,立德树人,志存高远,努力拼搏,成就自我,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