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其实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如何利用好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以下就本人几年来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悟性思维”,一种是“创造思维”。“悟性思维”来自于思维者的一种即时觉悟,是靠自身的努力,从事物或现象中悟出的一些发现。一般可在教师具体指导下学生领会。具体做法:①教师提出研究的问题;②对提出的问题提出有利于解答的假设;③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情境之中;④学生讨论研究创造新结论。例如介绍CH4,CCL4的结构时,同学们能理解它们的空间结构相似,为非极性分子、形成分子晶体、性质稳定等问题。讲到此处也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悟性,教师就可以提出相反问题,CH4易燃烧,而CCL4可灭火原因何在?这样学生就不能只从结构上解释。给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指导学生思维,可以从元素化合价生成产物稳定性方面探讨,最后得出合理结论,从而使学生们悟出新知识,深化教材内容。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自于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知识面和逻辑思维的局限性,如果没有教师的提示和点拨及问题情境的创设很难进行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先行一步,课前针对具体问题翻阅有关资料,找出知识点,提出新问题。自己先进行创造性思考,提出新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研究。例如:介绍盐类水解后(NH4)2S04作培养液培养植物,一段时间后培养液酸性如何变化?如果只考虑植物吸收NH+4,NH+4减少,水解作用减弱解释,则PH值升高。可是结合具体情况培养液中离子交换,NH+4与植物中的H+交换,减少NH+4主,增加了H+,则溶液的酸性增强,这些问题如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很难悟出。
二、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创造性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会学和善思。实现教育任务的最可靠的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使学生的聪明智慧用在创造性学习上。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几位教师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推行了“自学导读”法。具体就是把每节课设计成便于学生自学的导读方案,让学生读书找问题。总体框架是学习目标、自学提纲,重点、难点分析、思考题,帮助理解概念的例题和必要提示,富有针对性的检测等。教学方法上体现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原则,精讲多练原则。对自学导读方案中所提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自学解答,采用同学相互辩论形式,教师一边指导适时给予提示,使学生在互辩中探究事理,培养其自学探索能力。
三、利用物质应用性,培养创造性应用能力
物质的应用在化学中比较普遍,但教学及考试中一般不作为重点。但以后高考综合科目的考纲要求明确提出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化学课利用物质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还是顺利的。例如,学生学习了使蛋白质变性的条件和蛋白质变性后丧失原有的可溶性,同时也失去生理活性后。我们就给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进行讨论:①为什么医院里用高温蒸煮、照射紫外线、喷洒苯酚溶液等方法来杀菌清毒?②为什么人误食了重金属盐可以利用喝牛奶解毒?③为什么农业上可用波尔多液来消灭病虫害?这些问题让同学们利用所学原理讨论解答,对蛋白质变性这一知识点迁移到应用上,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联系生活生产实践,深挖知识的应用性。
四、充分发挥各类实验作用,提高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实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其它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类实验中我们让学生进实验室具体做实验,不是教师讲实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具体做法:教师给学生实验题目,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具体操作方法,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方案同意后再让学生进实验室去做,并且实验后写出报告,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及得出的结论。例如:在溴苯制备实验中,教材上是利用溴和苯混合后再加入铁粉。此方法在加入铁粉后反应很快进行,要求立即塞上塞子,学生们做起来很慌张,并且挥发出溴蒸气和HBr混在一起,即使有长导管冷凝也不可避免Br2蒸气进入导管和AgN03溶液反应,使实验不可靠。可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提示同学们设计成这样一种方案,首先把铁粉和苯混合放于烧瓶,利用分液漏斗向苯中滴加液溴,反应开始挥发出来的溴和HBr通过CCL4洗气瓶,这样溴被吸收,HBr放出来和AgN03溶液反应,现象非常明显,切实验非常顺利。
五、利用违反常规的化学事实,培养学生创造性理解能力。
创造性理解指摆脱有关材料的束缚,对知识内容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创造性理解是理解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创造性思维基础上的结论,应充分针对其原始材料,做合情合理的推理,并不是对概念,原理,规律的歧解。对于许多违反常规的化学事实的理解,一般可采用创造性理解方式进行教学。
创造性理解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有关的知识内容广泛联系。从中筛选合情合理的观点,发挥合理的想象,达到培养创造性能力的目的。例如:盐酸有氧化性,但不是氧化性酸;硝酸有氧化性,但是氧化性酸。学生难于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解酸氧化性和氧化性酸的氧化性区别,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创造解释。酸的氧化性包括氢离子氧化性和酸根离子的氧化性。任何可溶性酸都能电离出来氢离子具有氧化性,但不是氧化性酸(如盐酸)。只有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才称氧化性酸(如硝酸和浓硫酸,次氯酸)。酸根离子的氧化性和氢离子浓度有关,浓硝酸的比稀硝酸氧化性强,浓硫酸比稀硫酸的氧化性强。还可告诉学生某些溶液中加入酸,能增强其氧化性,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性强于中性和碱性高锰酸钾溶液。
从知识材料展开想象,常常会得出某种违反常规的合理解释,创造性理解能力就得从“异常性”中培养,强迫学生怀疑、释疑,得到合乎常理的解答。创造性理解能力离不开合理性,离开合理性就无任何意义。
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是时代对学生的需要,但同时也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搬运工”角色,要有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要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新见解、新思维、新设想、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