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9日,听取了北京市第五中学尹龙国老师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备考实践的专题报告《思维·文化·方法·规律》,尹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用近七个小时的时间,针对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的考查板块,进行了分类解读。
一、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层面解读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一)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四)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从《语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层面解读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等级。
(四)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等级。
(五)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六)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以上六个能力层级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三、从“思维·文化·方法·规律”的层面解读
这一层面是尹老师解读的主体部分,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重点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思维与文化
1.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能力立意、逻辑思维为主要能力立意
①形象思维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②逻辑思维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2.文化的积淀与高考的挖潜释放
(二)方法和规律(准确形成答案的方法与路径)
1.命题特点 2.解题思路 3.答案形成
(三)基础与提升
1.基本能力 2.作文修改 3.主观答题
(四)计划与落实
1.每月计划 2.每周计划 3.分层落实
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尹老师讲了以下几个切实可行又较见成效的做法。比如,设计专门的活页作业纸,要求学生读小科技文,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天读作一段文言文材料,加强文言基本功的练习;每天读背1—2句《论语》的话,并写出几句话的心得,既充实作文内容,又鞭策成长;诗歌鉴赏的题目,设计成活页作业,学生须反复修改答题内容,直至达到10分的标准;名言名句默写,设计活页练习题的形式,落实定位到人、到篇,综合统计学生易错的字,设计空格版,让学生重新填写,理解记忆;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关注名家短篇,关注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精英的材料,用精简概括的语言,联系文本材料,分条回答问题,把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准出题人的考查意图;语言表达运用方面,关注社会热点,时政焦点,每周都要有关于新闻点评的活页专项训练,特别注意中国经济的成就或变化、中国的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名人代言、生活智慧、品味时尚、社会热词等方面的内容;每周认真写一篇文章,成稿之后,反复修改,反复易稿,直到优秀,达52分以上。
在作文备考方面,尹老师还特别强调了素材积累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怀;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关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关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教育学生要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鼓励学生写“真”的文章,多写随笔;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容,生命死亡与生存意义的探索,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的探索,人格尊严与理想信仰的持守,主动发展与积极创造的激发,生存条件与生活品质的提高,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文化生命与文化世界的协调等等方面。
好作文的第一标准就是“真”,用真诚真心真情和朴素的语言描写、评析生活中的人和事,选用典型材料,说真话,表现个性与才情。是否切题是阅卷的入类标准,题目最好就能表达观点,注重书写的美观大方,文字的流畅飞扬,观点的明确,论据的典型,分析论述的深刻。如果能将儒家经典名句、诗文妙语、格言警句适时运用,则更会增色添彩。
总之,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急躁,更不能以为学生的成绩早已经定型,只要引导学生在“思维·文化·方法·规律”方面耐心摸索,脚踏实地地努力,一定会大有收获,见证奇迹的。
爱我中华,爱我语文!
附:语文《考纲》研读
一、考试说明的内容基本相同,试题结构、赋分、题型、名句默写范围无变化
1—17题考查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知识运用能力,90分;18题考查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60分。
二、题型示例有两处变化
(1)13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样题的篇目为《林冲见差拨》《二十年以后》,一篇中国小说,一篇外国小说。14年换下了外国小说《二十年以后》,而换上了中国小说《孕妇和牛》;即14年样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只有两篇中国小说。
(2)语言运用题在13年题型示例基础上,增加了一道“语言表达得体”题,考查应用文中语言表达得体的运用能力。
三、两点思考
思考1:基本能力的考查难度没有增大,但细节上必须再下功夫。第4题文言实词、第7题文言翻译、第8-9题诗词鉴赏、第12(4)题拓展分析、第15题成语、第16题病句、第16-17题语言表达运用等部分都是同学们失分相对较多的地方,复习时不能掉以轻心。
思考2:写作的整体审题难度不是太大,学生的思维一版般会灵活变化,角度在保险文范围之内,但关键在于写出文采,写出思辨性。
学生写作的三大弱点教师必须注意:
①题目不能点明观点,开头部分不知概述所给定材料,首尾段不能做到精美简洁,富有文采。
②事实论据叙述太详细,不能叙议结合;论据不具有典型意义,误用文学形象、影视作品中的例子;张冠李戴,记错时事材料。
③缺少理论论据,不会引用或者化用经典名句、名篇诗文、哲理名言等,不会巧用妙用成语、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