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我凭借吃苦走向清华
清华大学 杜天
1995年3月我出生于虞城县杨集高中,自幼我所能感知到的是家境的困窘,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学校分给的一间住房内,屋子里有一张用木板加宽的床,木板是爸妈用破凳子和砖块支撑的;做饭的炉子是爸妈用泥糊的;屋内有一个爷爷退休时留下的书架,有一张油漆斑驳的办公桌。爸爸的工资一百多元,刚够他一人在伙房吃饭的,我们吃面需要从老家大朱寨驮到学校,生活费还需爷爷接济。至今,妈妈还说,我小时很瘦,营养不良,与当时生活困窘是分不开的。爸爸说我刚出生时精瘦精瘦的,脸像一个干巴巴的小老头。 所以,幼年的家境贫困,让我懂得生活的不易。爸妈经常教导我:只有上学才有更好的出路,要想不受累,有出息,必须考上好大学;不然,路只有一条——回老家戳牛屁股,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刚四岁半,妈妈就让我入学,进了杨集小学的识字班。我至今模模糊糊记得妈妈用火柴杆教我10以内的加减法的情景。我的反应速度并不快,妈妈用火柴杆摆过来挪过去。同龄的学生有的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一下子就能说出时,我对20以内的加减法还要思考好大一阵子才能说出答案。但爸妈从未因此说我笨,他们对我总是充满期待。爸爸对我要求严苛,一次我下午睡过了头,怕老师吵,爸爸仍让我一个人去,不理会我让他送到学校的请求。还有一次,杨集小学门口因盖房被挖了个大坑,天下了一场雨,弄得校门口泥泞不堪,还要爬一个高岗子才能进校门。我让爸爸送我,他说自己的事自己干。那一次我跌倒在泥窝里,一身污泥我被老师送回家。那一年,我学到了好多字,能运算基本的加减法了。 2000年8月,我随爸爸的调动进入虞城县第一实小读书,因在农村小学未学拼音,妈妈又让我从半年级上起,我在虞城县城开始了自己的小学求学之路。那时妹妹刚会跑,还说不清话。 进入县城,爸爸的收入虽然有一些提高,但我们一家四口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也是相当的困窘,吃的面仍要从老家往县城带。爷爷给妈妈买了一辆三轮车,让她接送我上学,途中她很少给我买零食,能吃上一包“小当家”方便面是我那个时候的奢望。 当然,与爷爷、父亲年轻时所吃的苦相比,我是幸福的,至少我吃得饱,穿得暖,没有参加过艰苦的农业生产活动,但有一个观念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镌刻,那就是,我的家很穷,要想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必须好好读书。所以,我一直很勤奋,一般不会抱怨老师的作业多。小学时,老师常常让我们背写生字词,我下功夫把课文读得很熟,把重点字词认真默写。我经常让妈妈提问我默写,妈妈提一个词,我能事先写出下一个词。一次妈妈隔了几个生词“跳”过去,我能给她提醒说少了几个生词,妈妈比较惊异地说,你怎么记这么准,还让我提问干什么。爸爸一般不检查我的作业,因为我很少出错,他对我的看电视时间作了规定,不让我总是看个不停,哪怕是我比较喜欢的“海绵宝宝”与“海贼王”。妈妈总是陪着我完成作业再睡觉,每天如此,所以,从小学时我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天的作业必须完成,先做完功课再玩,绝不偷懒。 整个小学我遇到的老师都很负责,我的成绩一直优秀。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朗读比赛。妈妈将我的奖状“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等贴了满满一墙。 小学的外语课开得少,还经常被语文、数学课挤占,专业外语老师少,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外语考得并不好,总是不及格。记得五年级上学期,我的外语考了46分,爸爸对我大吼,让蹲在地上大哭。五年级毕业,爸妈为我物色了外语补习学校,把我送进新华书店对面的“希望外语”补习班,我开始了一个月的外语补习。 进入中学,初一时班主任张燕老师对我照顾有加,我得到了老师们的悉心哺育。我上课时听讲十分认真,全神贯注,记得十分清楚。我的政、史、地学习时间一般都花在课堂听讲上。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我才集中突击一下,因为平时听讲认真,复习起来也蛮轻松的。我印象深刻的是考试时,政治、历史为开卷考试,但有很多同学仍得不多分,因为时间紧,平时不努力,考试乱翻书,哪里能来得及呢!所以,平时要下苦功,考试时自然应对裕如。 我爱预习,暑假里妈妈给我借来下一学期的书,我能提前看好几章。上了中学我仅在暑假补过一次物理与数学,时间不长,因为上级对补习班查得紧。假期里没有补过外语,我自己拿着课本背英语单词,读读课文,觉得效果挺不错。 初三时,增设了一门化学课,初中实验器材少,爸爸担心我学不太好,但由于我上课听得投入,认真思考,感觉这一门学科十分容易。记得初三时的复习资料很多,班主任程备战老师经常鼓励我多做题,积累经验,提高技能。中考模拟卷我作了一套又一套,老师发的学习报与页子我从不放弃,都一丝不苟地练。整个中学阶段,我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养成了很好的自主学习与深刻思考的好习惯。 进入高中,虞高的“三苦”精神感染了我。虞高的老师很敬业,对每个学生都很负责。班主任赵老师经常给我们讲,流多少汗才有多少粮食,从来就没有光凭聪明就考上清华、北大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苦在前,苦中有乐,最后才能苦尽甘来。赵老师在班内组建了竞争小组,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高潮,我感到自己有使不完的劲。上课时我全神贯注地听讲,对老师提的问题积极抢答,课堂效率特别高。课下少不了练习,虞高发的页子很多,周末有两科测试,每前进一步,都要攻克许多难题。从题海中走过,你不会抱怨什么题海战术,因为,强化训练是学习生活的常态,天天如此,能吃苦才能不断进步。 高一第一学期,全市统考,我的成绩进入了全市前30名。我并未因此沾沾自喜,但我找到了自信,看到了进击名牌大学的曙光。各科老师都很赏识我,这让我干劲十足。我从老师欣慰的笑容里获得了进取的力量。我仍坚持当日作业当天完成,保证休息时间,晚上10:20前必须上床睡觉。五一后爸爸妈妈要求我睡午觉,一般都是妈妈给我掌控时间,闹钟就放在妈妈的床头,先把她闹醒,她再到我的卧室内喊醒我。一般我能休息半个多小时,为下午和晚上的学习保证了充足的精力。 为了培养我,班主任赵言友老师和其他几位任课教师经常让我到讲台上为同学们讲练习,我受益匪浅。这不但加深了我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也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老师们经常鼓励我要更上一层楼,要细心,关注细节,重视疑难问题的辨析,这一切我都牢牢记在心里,落实到练习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实战技能。在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全市统考时,我都不敢预测自己能进到全市多少名,成绩出来后,我给了老师和爸妈一个惊喜,我居然拿到了全市第一名,学校为我颁发了2500元奖学金。 爸爸及时提醒我:不要自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把竞争对手定在省城郑州的几所著名中学里,因为高考是全省高手间的竞争。我从不敢懈怠,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高二时我参加了中科大少年班的考试,高考成绩考出了634分,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表扬。我把目标定格在清华、北大,继续上了高三,准备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高三时,班内同学间竞争激烈,有相互保守学习心得的现象。我提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在老师的鼓励下,与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创办“班级学习交流平台”。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将遇到的困惑或者精选的好题都拿出来交流,解除疑惑,练好的题提高能力,我一直将这一活动坚持到高考前,我经常为同学们在黑板上抄写精选的材料,供同学们探讨。我认为,一个人一旦封闭自己,就难以有更高的进步。 我特别重视错题集,我将平日在单元测试中作错的题和自己作《中学生数理化》、《求学》等杂志上的题汇总起来,剪贴粘贴在一个本子上,不时地拿出来研究并动手演练,慢慢地,我的出错率越来越少。记不清我剪了多少。贴了多少题,只感觉到一个又一个错题本由薄到后,拿在手中有一份充实的感觉。 我在考试前期,也感觉到了压力。我注意减压,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压力。教我的老师也经常鼓励我,说:“你已经通过了中科大的自主招生,可以放轻松一些了,有中科大与南京大学保底,还怕什么。”我的信心也很大,同时我注意了学法的调整。譬如,后半期我加强了自己的数学与理综训练,除了老师给布置的一些练习卷外,我还让爸爸从网络上下载一些高质量模拟卷来作,我还着重作了《中学生数理化》上的练习题。妈妈一周清理一下我床头桌子下的废卷子。她将我作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卷与页子装在一起,装满了一个大编织袋。 我也曾抱怨老师发页子太多,也曾埋怨考试太勤、太多,也曾烦躁自己的压力过大,但我坚持下来了,我们几位好朋友在高考前组织了足球比赛、接力赛,我都参加了,月考后回到家我也在网上玩一下小游戏或看看美国大片,有时挂上耳机听一听外语歌曲…… 终于,苦尽甘来,我参加了2012年高考,在外语、语文发挥失常的情况下,仍考出了676分的成绩,位居全市理科应届生第一,全省总分排名第56。高考后,我参加了香港科技大学的面试,被其工科顺利录取。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我最终选择了清华的协和医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要感谢虞高的领导与老师,没有你们的淳淳教导与辛苦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明天的路还很长,我要坚定地走下去,去粉碎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生活的哲理告诉我们:困难时时存在,困难会阻碍你,但也会成就你。人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暴风雨过后,进取的人生之船又会扬起坚韧的帆,向着彩霞四溢之处驶出,披波斩浪,直济沧海。(本文作者为我校2012年应届毕业生,高考成绩676分,居全市理科应届第一名,全省理科56名,被清华大学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