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曾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所说的巨人指的是物理学界的前辈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等,在他们知识的铺垫之下,牛顿让自己走得更远。
10月24至26日,金秋伴重阳,惠风和畅,天朗气清。带着对新课改和创新教育的探询,我们一行39人奔赴山东省泰安市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新课改下新型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研讨会,听取了新型教育的创始人孟照彬教授“五大教育猜想”的专题讲座和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的变革课堂教学制度、构建“循环大课堂”的高效模式的实践报告,并观摩了兖州一中的语文、数学两节示范课。
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新型教育有效教育的创始人、“五大教育猜想”实验研究首席教授、中央教科所国民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孟照彬教授为与会代表作了《关于新课改下新型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专题讲座。孟教授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独到的教育教学情景分析,新颖的教育教学构建猜想,让同志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特别是孟教授提出的第六种教学方式,美其名曰“教学方式的歌德巴赫猜想”的新的课型方式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努力求索“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性合一的教学方式,创建“互动—主动—能动”发展型的三联动机构,把课堂的舞台更多地让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的目标。以知识为先导,让学生们的个性与创造性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创建由开始的师生“互动”,进而发展到学生的积极“主动”,最终尝试“能动”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的课堂要处处是讲台,处处是展示台,处处能展示学生们的智慧。以“有效、科学、大众、和谐”为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方面,山东省“十大创新校长”、兖州一中的杜金山校长做了《变革课堂教学制度构建“循环大课堂”的高效模式的实践》的专题报告。杜校长明确指出,课堂大变革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战争”,传统课堂的低效负效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仔细为我们剖析了传统课堂低效负效的根源在于传统课堂的结构性的弊病,即单调性、单向性、单一性、缺失性、滞后性、无优化、无纠错、被动性、隐蔽性、扭曲性。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师与生的定位及由此导致的关系错位,教与学的定位及课堂由此导致的关系扭曲。变革的重大使命是要解决五个统一问题,即素质提升与考试成绩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统一、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面向全体学生与尊重个性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创建“循环大课堂”模式刻不容缓,让师生在课堂上完成生命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我们的课堂要成为“生命、生态、生活”合一的“三生”课堂。兖州一中卧薪整五年,创建了“循环大课堂”型的高效课堂模式,采取“三步六段”教学法,“三步”即课前、课中、课后;“六段”主要指课中采取的六段式教学,即以课前编制的导学案为基础,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课堂小结。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对话、质疑文化。
课前,老师们集体备课,编制导学案初稿,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师生共同为实现“两个前置”构建课前的探究文化。课中, 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课堂小结,质疑解疑。课后,教师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通过完成堂堂清任务,落实全部学习目标。师生共同构建课后的反思文化。
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示范课安排了两节。语文课上的是苏教版高二教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数学课上的是高三的数列复习。课堂上学生人人有事做,个个可登台,真正展现了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欢声笑语不断,在师生的展示、讨论、评判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孟照彬教授一再强调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碰到了历史的好时机,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改革如此重视和支持,他苦干摸索了两个七年,终于看到了曙光,初见成效。
通过学习,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愈加明白了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意义。反思我们的教学,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教育教学的明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否则,我们就会落伍,就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和教育抛下。课堂变革是我们要打的一场不期而遇的“战争”,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我们既要有“亮剑”精神,更要有科学的态度、创新的能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才能去赢得这场战争!
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去,做教育教改的先锋,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的使命在于传播智慧,塑造灵魂。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春秋,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