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妥协艺术
参加高考的每个学生都想让自己的作文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在文中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有着迫切的“自我”诉求,以期引起阅卷老师关注与感动,但其结果往往令人遗憾,并且遗憾的事情大量地发生着。因为很多考生不明白,好作品诞生的过程,是写作个体与世界“谈判”的过程,而谈判之难——难在妥协。妥协的程度,决定着作品的模样。
所以,在高考中考生要做好自我的思想情感、个性意识、创新观念、文体形式、语言风格、立意取向与高考规范化要求的妥协,做好世界观、人生观与评卷教师审美取向的妥协。我们可以毫不隐讳地说,高考作文的成败取决于妥协艺术的高下。
那么,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将怎样做好写作的“妥协”呢?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三教学实践经验与多年高考评卷心得,作以下总结:
一、主观情感向客观世界妥协 强调主观情感向客观世界妥协,并不是写作中完全失去“自我”,文艺理论家一贯主张,作品里要有“我”在,只有表现真切情感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向客观世界妥协并非追求纯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强调着重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忽视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概括,忽视对社会本质的揭示,这是我们所不取的。但是,如果我们满足于个性张扬,一味肆意地写主观情绪,让“自我”意识如脱缰野马, 强烈的自我诉求成为考场作文的主体,我认为这样做是对高考作文理念的曲解。歌德曾经明告诗的创作者,要努力做一名客观诗人,不要做主观诗人,不要太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因为那样你的那点可怜的情感会很快地被说尽。要把关注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整个客观世界,它们中有着我们说不尽的话题,有着无穷无尽的哲理供我们思考阐述。考生要深刻领悟歌德的教导。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作文要“深刻”、“丰富”,这就要求考生要把外在世界的美真实而丰富地再现出来,再现的深刻程度如何正是评判一个考生写作能力高下的标准。考生要尽力做一个“自然的描写者”,不要做“自我的倾诉”者,要学会把“自我”隐藏在客观的描述之中,就像古诗歌的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这就是一种妥协,考生往往不是直接站立到客观世界的对立面,而是成为客观世界的审美者与自愿表现这种美的人,其实这个时候考生并没有失去真正的自我,反而能够通过很好地表现客观世界表现了自己的情趣与思想。
高考作文讲求要联系现实,关注社会发展,这正是要求新一代学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品要反对假大空,反对没有来由地乱发议论,无限丰富多彩的世界等待着我们真情的笔触去描绘,摒弃空洞的文风与浮泛的情绪,将真情熔铸于客观叙述正是新时代精神的要求。
二、文体创新向体裁规范化妥协 力争创新是高中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特别是在文体形式上,考生的急功近利思想很明显,想通过一种新奇的文体赢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如果哪一年高考出了一篇形式新颖的满分作文,很多人便生硬模仿起来,结果他们自己所追求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常常演变成了一种“趋众”。在生硬模仿的同时丢掉了真正的“自我个性”。譬如,文言形式的《赤兔之死》得了满分,第二年高考便有了不少“文言化”篇章。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光搞形式上的“新”,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譬如材料作文,在章法上考生应运用好“引”、“ 议”、“ 联”、“ 结”的章法。而很多同学为了追求“先声夺人”的效果,在第一段并不对原材料进行简要地“概括”和“引入”,而是先用排比句发一通与所提供材料看不出有任何联系的议论,或者来一段特别的“抒情”,把原材料丢在了一边,评卷老师看了半天,还不知道其所写内容与高考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作文又如何赢得老师的好感呢?有的学生把文章写成“网络论坛多人发帖”的形式,有的写成“辩论会上几方论辩”的形式,把整个文章搞得乱糟糟的,到底文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主旨是什么,总给人一团浆糊的感觉。高考作文指导精神特别要求文体要规范,不要把文章写成“四不像”。我们应明确教导学生,高考倡导的“创新”,着重文意的创新,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绝不是弄个怪异的文体形式糊弄老师,拿“外衣”款式的古怪标榜新潮。这项“妥协”实则是要求考生一定要走文体规范化的光明大道。
三、张扬个性向正统观念妥协 青年学生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是本性使然,教师没有任何理由给他们置下写作的藩篱。在高考模拟训练中,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是可喜的事,而什么都因袭前人、言必权威才是可怕的。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说这,你说跑题;学生说那,你说不符合规范;学生质疑,你说不要怀疑权威。这就如同给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缠上长长的裹脚布一样,还谈什么个性与创造性意识的培养呢。
看来,提倡考生张扬个性并没有错,只是要看考生所张扬的个性与真理、社会道德、正统思想、价值追求有无冲突。我们参照每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难发现,所谓的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高考试题本身所提供的对象)的深刻剖析和辨证认知,是对事物存在与发生的根本原因的把握,是现出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准确表述,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写出“惊人”之论,为了标新立异不顾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与美德意识。在05年全国卷“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话题作文写作中,有位考生就写了“自己如何邀约一位女生夜自习外出,发生了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越轨故事”,其个性化倒是“个性化”,但其思想情趣低下,被评卷组长毫不犹豫地判了跑题。07年11月我让学生写了一次供材料作文,材料内容是一位留学德国的中国高才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在德国各个公司找工作却被屡次拒之门外,原因是他有过三次乘公交车逃票的不良记录。结果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竟“反其道而行之”,说“德国人选拔人才标准太严格,太追求完美”,更有甚者说“德国人歧视我们中国人,中国人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更为出格的是有的学生发表这样的观点“我是人才我怕谁”。这样的“创新”,十足惊人,但离题万里啊。因为他们的观点偏离了正统的道德观念,越出了材料本身蕴含的价值取向,游离了试题本身立意的大方向,这样的文章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在多年的高考中,不少学生不顾及高考材料的约束,将高考的作文当做了“思想跑马场”,有的在高考文章中大骂高考政策以泄私愤,有的表现出极度地反叛传统道德,有的宣泄了极端的“愤激”情绪,有的表现个人的阴暗心理,这些违背正统观念的“偏激”文章都是以惨败而告终的。
所以,一个好的篇章,应该是既有着时新的观点,又有着对传统美德与正统观念的认同,其二者应该达到和谐统一,平时经常因为好“极度反叛”而走钢丝的学生应该学会“妥协”的艺术,避免高考失败的厄运。
四、语言的朴实真切和富有文采相妥协 我们老师和学生经常疑惑的一个问题是,高考的作文语言究竟是“朴实真切”好,还是“富有文采”好。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朴实真切绝不是平淡无味、呆板僵直,它既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又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描述,以其真切质朴给人美的感受。语言唯有“真切”,才能生动感人,莫泊桑向福楼拜学习写作时,福楼拜就指点他,让他观察杂货商、守门人的神态动作,写出他们的特点,共同的要求是:“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描绘出这些人物的姿态和他们整个身体外貌,传达出他们的全部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守门人混同起来。”他还把莫泊桑带到马车站,指着一匹马说:“请你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这儿有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匹马是不一样的。”……看来,所描绘的事物一旦真切了,便会形象生动,自然其文采也就具备了。那么,富有文采也是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该怎么认识呢?富有文采不能当作铺排优美辞藻,但在很多时候,灵活地变换句式,恰当使用排比、设问、反问、对偶、拟人、比喻等修辞,精当地引用名言警句、古代诗词,会在很大程度上显出文章富有文采,这个是阅卷老师的共识。在这一点上,考生过于平实的文风是需要向富有文采做一些努力的,把过于单调的语言形式做到灵动变化,以期“调节”阅卷老师的“疲倦神经”,引发他们兴奋与愉悦。但很多考生就此错误地认为,只要大量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就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在考场作文中滥用诗词名句而造成了以辞害意,走进了文风虚浮老套的误区。有的考生甚至想通过使用新奇的网络语言来增添文采,结果语言不伦不类,既谈不上朴实真切,也谈不上富有文采。因此,作文中的语言是朴实真切为本,富有文采为表,二者在表情达意时,力求双方“妥协”,共同为经营整篇文章而协调运作。
总之,妥协艺术就是学会谦让,学会柔和,学会协调,在理性与个人激情间寻求一种平衡,逍遥漫步,和谐共生。运用好“妥协”的艺术,必然使我们的作文技能日益提高,日臻完善,使我们能从容应对高考作文,考出优良成绩。
该文已经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所以,在高考中考生要做好自我的思想情感、个性意识、创新观念、文体形式、语言风格、立意取向与高考规范化要求的妥协,做好世界观、人生观与评卷教师审美取向的妥协。我们可以毫不隐讳地说,高考作文的成败取决于妥协艺术的高下。
那么,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将怎样做好写作的“妥协”呢?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三教学实践经验与多年高考评卷心得,作以下总结:
一、主观情感向客观世界妥协 强调主观情感向客观世界妥协,并不是写作中完全失去“自我”,文艺理论家一贯主张,作品里要有“我”在,只有表现真切情感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向客观世界妥协并非追求纯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强调着重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忽视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概括,忽视对社会本质的揭示,这是我们所不取的。但是,如果我们满足于个性张扬,一味肆意地写主观情绪,让“自我”意识如脱缰野马, 强烈的自我诉求成为考场作文的主体,我认为这样做是对高考作文理念的曲解。歌德曾经明告诗的创作者,要努力做一名客观诗人,不要做主观诗人,不要太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因为那样你的那点可怜的情感会很快地被说尽。要把关注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整个客观世界,它们中有着我们说不尽的话题,有着无穷无尽的哲理供我们思考阐述。考生要深刻领悟歌德的教导。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作文要“深刻”、“丰富”,这就要求考生要把外在世界的美真实而丰富地再现出来,再现的深刻程度如何正是评判一个考生写作能力高下的标准。考生要尽力做一个“自然的描写者”,不要做“自我的倾诉”者,要学会把“自我”隐藏在客观的描述之中,就像古诗歌的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这就是一种妥协,考生往往不是直接站立到客观世界的对立面,而是成为客观世界的审美者与自愿表现这种美的人,其实这个时候考生并没有失去真正的自我,反而能够通过很好地表现客观世界表现了自己的情趣与思想。
高考作文讲求要联系现实,关注社会发展,这正是要求新一代学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品要反对假大空,反对没有来由地乱发议论,无限丰富多彩的世界等待着我们真情的笔触去描绘,摒弃空洞的文风与浮泛的情绪,将真情熔铸于客观叙述正是新时代精神的要求。
二、文体创新向体裁规范化妥协 力争创新是高中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特别是在文体形式上,考生的急功近利思想很明显,想通过一种新奇的文体赢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如果哪一年高考出了一篇形式新颖的满分作文,很多人便生硬模仿起来,结果他们自己所追求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常常演变成了一种“趋众”。在生硬模仿的同时丢掉了真正的“自我个性”。譬如,文言形式的《赤兔之死》得了满分,第二年高考便有了不少“文言化”篇章。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光搞形式上的“新”,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譬如材料作文,在章法上考生应运用好“引”、“ 议”、“ 联”、“ 结”的章法。而很多同学为了追求“先声夺人”的效果,在第一段并不对原材料进行简要地“概括”和“引入”,而是先用排比句发一通与所提供材料看不出有任何联系的议论,或者来一段特别的“抒情”,把原材料丢在了一边,评卷老师看了半天,还不知道其所写内容与高考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作文又如何赢得老师的好感呢?有的学生把文章写成“网络论坛多人发帖”的形式,有的写成“辩论会上几方论辩”的形式,把整个文章搞得乱糟糟的,到底文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主旨是什么,总给人一团浆糊的感觉。高考作文指导精神特别要求文体要规范,不要把文章写成“四不像”。我们应明确教导学生,高考倡导的“创新”,着重文意的创新,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绝不是弄个怪异的文体形式糊弄老师,拿“外衣”款式的古怪标榜新潮。这项“妥协”实则是要求考生一定要走文体规范化的光明大道。
三、张扬个性向正统观念妥协 青年学生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是本性使然,教师没有任何理由给他们置下写作的藩篱。在高考模拟训练中,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是可喜的事,而什么都因袭前人、言必权威才是可怕的。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说这,你说跑题;学生说那,你说不符合规范;学生质疑,你说不要怀疑权威。这就如同给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缠上长长的裹脚布一样,还谈什么个性与创造性意识的培养呢。
看来,提倡考生张扬个性并没有错,只是要看考生所张扬的个性与真理、社会道德、正统思想、价值追求有无冲突。我们参照每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难发现,所谓的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高考试题本身所提供的对象)的深刻剖析和辨证认知,是对事物存在与发生的根本原因的把握,是现出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准确表述,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写出“惊人”之论,为了标新立异不顾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与美德意识。在05年全国卷“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话题作文写作中,有位考生就写了“自己如何邀约一位女生夜自习外出,发生了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越轨故事”,其个性化倒是“个性化”,但其思想情趣低下,被评卷组长毫不犹豫地判了跑题。07年11月我让学生写了一次供材料作文,材料内容是一位留学德国的中国高才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在德国各个公司找工作却被屡次拒之门外,原因是他有过三次乘公交车逃票的不良记录。结果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竟“反其道而行之”,说“德国人选拔人才标准太严格,太追求完美”,更有甚者说“德国人歧视我们中国人,中国人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更为出格的是有的学生发表这样的观点“我是人才我怕谁”。这样的“创新”,十足惊人,但离题万里啊。因为他们的观点偏离了正统的道德观念,越出了材料本身蕴含的价值取向,游离了试题本身立意的大方向,这样的文章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在多年的高考中,不少学生不顾及高考材料的约束,将高考的作文当做了“思想跑马场”,有的在高考文章中大骂高考政策以泄私愤,有的表现出极度地反叛传统道德,有的宣泄了极端的“愤激”情绪,有的表现个人的阴暗心理,这些违背正统观念的“偏激”文章都是以惨败而告终的。
所以,一个好的篇章,应该是既有着时新的观点,又有着对传统美德与正统观念的认同,其二者应该达到和谐统一,平时经常因为好“极度反叛”而走钢丝的学生应该学会“妥协”的艺术,避免高考失败的厄运。
四、语言的朴实真切和富有文采相妥协 我们老师和学生经常疑惑的一个问题是,高考的作文语言究竟是“朴实真切”好,还是“富有文采”好。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朴实真切绝不是平淡无味、呆板僵直,它既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又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描述,以其真切质朴给人美的感受。语言唯有“真切”,才能生动感人,莫泊桑向福楼拜学习写作时,福楼拜就指点他,让他观察杂货商、守门人的神态动作,写出他们的特点,共同的要求是:“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描绘出这些人物的姿态和他们整个身体外貌,传达出他们的全部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守门人混同起来。”他还把莫泊桑带到马车站,指着一匹马说:“请你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这儿有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匹马是不一样的。”……看来,所描绘的事物一旦真切了,便会形象生动,自然其文采也就具备了。那么,富有文采也是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该怎么认识呢?富有文采不能当作铺排优美辞藻,但在很多时候,灵活地变换句式,恰当使用排比、设问、反问、对偶、拟人、比喻等修辞,精当地引用名言警句、古代诗词,会在很大程度上显出文章富有文采,这个是阅卷老师的共识。在这一点上,考生过于平实的文风是需要向富有文采做一些努力的,把过于单调的语言形式做到灵动变化,以期“调节”阅卷老师的“疲倦神经”,引发他们兴奋与愉悦。但很多考生就此错误地认为,只要大量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就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在考场作文中滥用诗词名句而造成了以辞害意,走进了文风虚浮老套的误区。有的考生甚至想通过使用新奇的网络语言来增添文采,结果语言不伦不类,既谈不上朴实真切,也谈不上富有文采。因此,作文中的语言是朴实真切为本,富有文采为表,二者在表情达意时,力求双方“妥协”,共同为经营整篇文章而协调运作。
总之,妥协艺术就是学会谦让,学会柔和,学会协调,在理性与个人激情间寻求一种平衡,逍遥漫步,和谐共生。运用好“妥协”的艺术,必然使我们的作文技能日益提高,日臻完善,使我们能从容应对高考作文,考出优良成绩。
该文已经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考成绩[ 03-23 ]
下一篇:“流沙效应”与班级管理[ 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