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备考研讨会会议摘要
2005年高考备考研讨会会议摘要
语文部分
主讲专家:徐美菊,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多元智能“问题连续体”科研课题组组长,西城区学科带头人。
一、 2004年高考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1、高考试题的命制越来越重视给学生创设挖掘潜力的空间,越来越明确地体现强烈的竞争性。今年这一因素和特点不会改变,有可能沿袭去年的传统,甚至加强的可能性比较大。2、要加强本土化教学。试题素材饱含历史民族文化的内蕴。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说就是“要热爱自己脚下的土地”。这一点对于有自主命题权的省市更有意义。对于使用全国卷的老师,指导自己的教学也有较强的理论意义。3、试题命制更明显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社会实用性。
二、 2004年高考试题给我们的教学指明的方向
1、人文性:这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在命题方面将体现在现代科技文阅读和散文阅读上。另外,22、23和24小题的命制也能明确地体现。2、社会性:再次强调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需要进一步强调:语文教学、语文试题及试题素材的选择,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更加强调阅读与生活的关系。倡导学生要观察生活现象,思考生活问题,表达生活感受。3、实践性。这是教育现代化和教学现实化的必然要求,试题素材的选择新鲜而又不陌生。比如:春联、沙尘暴、人体干细胞等,明显地体现了对社会现象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4、多元性: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试题命制将充分考虑文化、经济和语言心理上的客观差别。全国卷将尽可能照顾各种情况下的学生,在知识范围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别。
三、 关于今年考纲的变化
1、虽然今年考试大纲对于分值和考点的限制取消了,但是全国卷的考点设置和分值分配应该不会有变化。因为2004年高考,社会各界反映良好,主观题和客观题分值的调整刚刚完成。2、试题题型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每年总要有点变化。变化还应当体现在22、23和24小题上,题型的变化不意味着考点的变化。3、考试大纲取消了知识点前面所有的星号,对命题人的约束减少了,但并不意味着考点增加了,只意味着答案的命制受到的限制减少了。取消所有的星号,主要是考虑到今年自主命题的省份将会进一步增多。星号给自主命题的省份很多限制;去掉它,对那些省份来讲,是给予它们更多的命题自主权。全国卷将仍以稳定为前提。但是试题答案涉及的范围可能扩大。(因为对语文本身来说很难说哪些考,哪些不考。)4、最近几年的大阅读,选材都是散文,而且是名家的散文,而且以借景抒情的为主,这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稳定而成熟的思路,估计今年在这方面变化应该不大。5、22、23和24是高考试题改革的实验田,也是每年出新型题目的地方。今年仍将继承这一传统,可能会“出彩”。6、北京试卷在科技文阅读方面已经命制了主观题。在阅卷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命题组的评价是:努力是有成效的,但是操作是很麻烦的。今年全国卷中科技文阅读的命题是否会受这个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斟酌。但我们的预测是可能会影响命题人的思路,但出现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小。7、读音问题,仍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虽然考试大纲对这一点没有特别的说明。但是对读音的考查,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就是推广普通话的需要。
四、 关于今年高考的思考
1、今年的考试大纲给提供的例题题型比较多,列举了近15年的优秀的、倍受社会推崇的题目,是不是意味着平时训练的思路可以更开阔一些,可以更加开放一些,不要单单拘泥于前一年的题型。2、“常见题材的应用文”,是不是意味着可能在22、23或者24题中出现应用文格式、语体和表达的修改等类型的题目。3、更加强调基础性,综合性题目的难度会适当降低。4、语言分析能力的考查将会更进一步加强。如:词语使用的优点,词语在语境的作用,文句在文中的作用等。
五、 关于今年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1、告诫考生,在语文的复习过程中,做题不能间断,但不要为做题而做题。做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分析的过程。要强调:学生的任务是记录、整理、分析和改正错误。错误也是一种价值可观的资源。2、高三的语文复习,不强调做题数量的多少,但是一定强调做题的精与深。3、语文复习不过分强调记忆,但一定不要抛弃重复,因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这也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4、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是命题的依据。希望考生复习的时候也要加以注意。5、高考考的是语言运用的规范,而不是习惯用法。所以,有重要影响的人或者有关新闻媒体上出现的语言不一定就是对的。6、语文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敲和总结归纳,而不在于拼时间、拼精力和拼做题。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尤其具有重要意义。7、在课堂教学上,不是教给学生速度,而是促进学生学会琢磨问题。8、语文教学的突破点,永远应该放在基础知识上面。
特别注意:该讲话稿(包括以下两篇)属专家个人对考试大纲的理解,仅供参考。所有有关考试的信息,均应以考试大纲为准,希望广大考生不要误解。 (整理:卞洪建)
地理部分
主讲专家:张个强
张老师首先从七个方面(命题指导思想、突出主干知识、突出图表能力考查、难度、人文试题的发展变化、新课标新理念和改进建议)回顾分析了04年高考,展望05年的高考,并结合自己、他人的预测及天津市的复习方法,重点讲述了05年地理高考的备考策略。
一、 备考复习应注意哪些问题
备考复习应注意四个方面:
1、高考试题
可以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是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依据,这就要求高三地理教师要拿出一部分时间研究高考试题,因为高考地理试题最具典型性。在研究高考试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对高考试题进行归类,归类时按两个依据(知识点、题型)。按知识点来归类时要把考查同一个知识点的题归结一起并且加以比较分析,从中能得到启示:a都是从哪些角度和侧面考查的。b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考或者考得少。按题型归类时,把同一个题型的试题归结到一起分析,从中能得到解题的一般规律。二是研究综合题所给的答案,看人家是怎样叙述的,用的是什么样的语言。
2、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素质倾向的,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只有有了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才可能从事这方面的思维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查能力,不掌握知识便谈不上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抛开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不管哪轮复习决不能放松基础知识的复习。但是要注意基础不等于简单的知识,基础不等于降低难度。
3、知识加工
这是对第一轮复习而言的。第一轮复习要使学生达到两点:一是记住知识;二是形成知识结构。对于第二点来说并不是老师列出知识结构,让学生去记,而是老师列出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符合自身条件的知识框架体系,按照知识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把零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把书本变薄。在构建中巩固基础知识,延伸知识,拓宽知识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又把书本变厚。(注:构建知识网络时一般有三个方法:a概念区分,b逻辑关系,c散在的知识组块。)学生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知识,对知识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样便于学生检索知识、提取知识、重组知识。
4、复习安排
分三轮复习(不同学校由于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时间安排也不一样)
二、地理的复习方法
1、自然地理的复习方法。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题基本上是围绕自然地理来设问的。自然地理具有理性思维强、易出难题的特点,学生学起来困难。再者,对自然地理来说,教材上所讲的与高考的要求有差距,因此自然地理的复习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要重视对自然地理知识的加深。
复习方法如下:
①讲授 专题讲授,也就是说打乱课本顺序,要把自然地理分成若干个专题来讲。
②总结 规律性地总结,如高高低低,大与大的,小与小的。
③解法 类型题的讲解,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④选题 在选题的处理上,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而应是选典型的例题来组题。
⑤做题 选择好题后印刷给学生,让学生来完成。
2、人文地理的复习方法。人为地理知识具有量大、零碎、好懂、不易出难题的特点。因此人文地理的复习,要在“精”字上下功夫,使学生有一个基本概括性的认识———构建知识网络,具体复习方法如下:
①基本思路
是指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时要弄清课本上的讲解思路,尤其是课本上的案例教学部分,要让学生明白课本上讲案例的目的是什么,案例本身并不重要。
②重组
指的是课堂教学是打乱课本上的知识顺序。
③重组训练
在处理练习时,老师组题,学生做题。
④论述表达能力
指的是通过做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张老师首先说了两句话,一是文综的评定在地理,地理的评定在区域;二是区域搭台,高中知识唱戏。我认为区域地理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同时它又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是热点问题的依托。不管什么样的地理知识点都得具体到某一个区域上。再者近几年的地理试题大都以区域地理为切入点,围绕高中地理来设问。因此区域地理的复习极为重要。区域地理复习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掌握区域位置的判断,判断依据有三个方面:a依据海陆轮廓;b经纬度位置;c相互位置。
(整理:梁永飞)
政治部分
主讲专家:施红,“文科综合丛书”主编,《文科综合能力高考得分技巧》主编,浙江海门中学综合能力测试课题组组长。
施老师在会议上讲了九个问题:一,高考命题现状及改革原则;二,高考命题程序;三,高考命题与考试大纲的关系;四,评析2004年高考卷,制定备考对策,预测命题趋势;五,解题方法介绍;六,高考文综主观题加分秘诀;七,应试基本策略;八,2005年高考政治考纲解读;九,重点热点分析。现将与师生复习备考关系密切的部分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去年的高考试卷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1、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2、突出对人文素质的考查,重视学科主干知识;3、注重夯实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方式;4、专题性强,图文并茂。
从去年的高考命题原则和特点看,今年备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立足本学科,提高“综合能力”。
(1)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做到既要凭借教材这个题材,又要跳出它的形体束缚,高于教材内容,重在理解。(2)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区,又不能漫天撒网,以干带支,以点带面,把基础知识穿成串,连成线,编成网,结成树,全面系统地把握。(3)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
2、以问题为中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考试的命题,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关心或面临的重大自然与社会问题为背景素材,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特别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点来分析。要让学生明白综合科目的测试内容,并且要把综合科目的测试内容和教材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以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
3、实行开放式教学,加强学科知识综合。政治侧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历史侧重培养学生的纵深能力,地理侧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卷主体化组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形成以地理为空间,以历史为时间,以政治为观点的开放型的综合思路,构建起知识综合的“立交桥”。在把好课堂教学阵地的同时,要努力开拓课外阵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培养学生批判的审慎的开放的意识和科学人文精神。要冲破“围城”,把好自己的门(学好本学科),主动开好门(接纳史地知识),相互串好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共同谈热门,努力探索知识间渗透、交叉、综合整理的途径。 (整理:王铁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