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听李克教授专题报告有感
2019年1月15日,农历腊月初十。冬日暖阳,温馨惬意。betway必威中文 全体语文人调整上课时间,上午八点集聚在学校办公楼五楼多功能报告厅,恭候李克教授为大家传经送宝。
李克教授是陕西省特级教师,一线语文教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导师,冷静的理想主义者,读书者,思考者,教育者,参与陕西高考阅卷十余年,经验丰富。
会议由语文学科大组长任德民老师主持,郭军涛副校长,马洪思副书记,教科室张振河主任亲临现场参加会议。
在郭校长、任老师隆重介绍下,李克教授走上前台,与大家分享他的专题报告和教学感受。《高三语文复课应注意的四个问题》,李老师从“初心:为什么出发”、“计划:行动路线图”、“研究:答案藏规律”、“写作:依题解素材”等四个方面,用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了精彩解读。当天下午,李克老师工作室主要成员还与各年级段选派的语文老师代表专门座谈,研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如何行之有效。
认真听完李克教授的报告,静心思考,我认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还必须回归原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回归原点,回归语文教育之根,回归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初衷,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立德树人,服务国家高考人才选拔,导向日常语文教学。只有根的教育抓好了,才能突显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不偏离语文教育的本真。
回归原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是立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升华,而具体化的。语文教育要进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方面的学习,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其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也就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发展,是把立德树人教育更具体化,更细致化,把抽象的“立德树人”教育细化到三大方面,六个层次,十八个具体小点之上。三大方面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它们是有先后次序,而不能随意置换的。文化基础是第一部分,也是回归原点学习的第一步。自主发展是第二部分,也是回归原点学习的第二步。社会参与需要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
六个小层次,十八个具体小点又依次表现为:文化基础分为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两个层次,分别对应三个具体小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想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自主发展分为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个层次,分别对应三个具体小点: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分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层次,分别对应三个具体小点: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2018年12月25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再次明确指出,高考是素质教育的正向指挥棒,素质教育也是新一轮高考的初衷。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解读为立德树人教育,进一步解读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
其实,早在2016年2月22日,中国教育学会就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解读什么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同年9月份,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9月13日上午,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出了详细阐释,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纲领性文件。
正好在同年的10月份,我和语文组任德民、杜红彪等几位老师,作为教育部国培计划高中语文高端研修名师工作坊优秀代表,应邀到浙江师范大学参加第八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谈,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蔡伟教授的组织与主持之下,与来自《中国教育报》的资深编审杜悦、《全国优秀作文选》主编陶振伟,华东师大、湖南师大、东北师大、河南师大等院校的教授代表,全国语文名师代表一起,针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结合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和学生状况,进行了热烈探讨,受益匪浅。
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我们教师的教育目标,明确了培养目的。与语文学科联系起来,《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由专家学者进行了修改,重新颁布。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四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进一步细化,分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具体化到语文课堂上,有阅读训练,有写作训练,都要注重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针对性地培养训练。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也是核心素养综合提高的过程。老师一定要引领同学们学会学习,学会反思,以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回归原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需要回归本真,回到语文教学的起点,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滋养师生们的心灵。语文教育的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互为发展,互为补充。从最初的a、o、e的汉语拼音教读,到现在的文言句读的断开,精美语句的仿写、文言文段、古典诗文的阅读鉴赏,每一步都要与这四点语文核心素养联系起来,剖析祖国语言的奥妙,探索其表达运用、发生发展的规律。李克教授的报告,初心,为什么出发;计划,行动路线图;研究,答案藏规律;写作,依题解素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我们应如何回到原点,怎么细化到点滴的教学积累之上。
回归原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要回到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初衷。我们一直在提的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具体化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要体现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体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语文学科素养,也就是平素养成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李克教授先是举了一个个性化的老师的例子。他的同事,王老师,高三复习时,不讲课本,不领着学生做卷子,而是领着学生研究地方文化,比如江南文化、荆楚文化、陕北文化等地域文化,引领学生注重调研文化的表现、历史文人作品有关地域文化的展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地域文化等。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了文化的积淀,人文的积淀,他们自然会写出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的相关文章来。这便是语文学科素养的真实教育,鲜活而生动,丰富而多彩。
关于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李克教授举了两个典型的高考考场作文材料。如上海卷以“面对 坚强 ”为主话题写作,很多学生编造家长出车祸的情景,这是典型的人文情怀的缺失。江苏卷的《我想拉起你的手》,“你”写的是千里之外的山西煤矿工人,爱的关怀将情感流向陌生人,这是典型的人文情怀的体现。语文老师要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去认知生活,认知社会,认知语文是最美的学科。
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理性思维,可以特意为学生推荐经典电影,例如《放牛班的春天》、《钢琴师》等,以特殊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李老师还举了钱学森先生的儿子钱永刚的例子。钱永刚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他为钱学森实验班的孩子作报告,专门鼓励大家认真学习语文,学习音乐,学习美术。因为创造性思维来自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来自线性思维。一直处在一楼的人,永远不知道五楼的人所看到的风景是什么样子的。批判性质疑,质疑问难,是对问题的探究。提出疑问,是扬弃,而不是否定。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有信号的输入与输出。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认知社会,然后,用非常流利的语言,把看到的事物(社会现象)再准确表达出来。
李老师以学生的请假现象为例,幽默诙谐地说出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轻。数学课舍不得请,英语课舍不得请,理化生舍不得请,体育课也舍不得请,只好请语文课了。语文学不好,不知道要干什么,会干什么。语文离学生,学生离语文,越来越远。李老师还把语文学科的教学,同《种树郭橐驼传》联系起来。语文教学,就如同郭橐驼种的那棵树,要想让树枝繁叶茂,必须顺其天性,浇水施肥,到根上来。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回归最基础的听说读写教育。高考考什么,我们的教学就呈现什么。
回归原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平时的教学要怎么做呢?制订计划,描绘行动路线图。坚持一个原则:实事实办实干。
复习原则遵循以下七条:生动——学生行动,老师不代劳;全面——知识点覆盖无遗漏无缺失;扎实——注重落实,精讲精练,以学生掌握为最终目标;灵活——视野开阔,信息新鲜,思路清晰,形式各样;高效——严控习题数量,概括提炼,关注学生心理;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发挥特长,互帮互助;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试题统一,阅卷统一。
与此同时,全体老师,同一年级学科组的老师,要有统一的时间安排,统一的教学内容安排,统一的考练训练计划,统一的出题要求。内容上要把握好三类题型的比例分配,做到经典题、改编题、原创题按照1:1:1的安排,排版力争做到均衡、充分、方便。
回归原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要注重对经典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的研究。研究题目,研究答案,发现答案中蕴藏的规律。
李老师以2018年高考试卷语文全国一卷的文言文翻译、小说阅读的问答题、诗歌鉴赏的问答题为例,给老师们作了分析,针对性地归纳总结出语文回答主观性题目要把握的几个要点:十种修辞方式(比喻、对比、类比、衬托、比拟、双关、反讽、引用(用典)、比兴、排比)。两条抒情途径: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古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古抒情又包括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等三方面。八对描写手法:渲染——白描,虚写——实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点——面,全景——特写,动——静,形色描写——心理描写,声——色等。七种结构方式,总起——总括,并列——层进,铺垫(伏笔)——照应,扬——抑,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过渡——承上启下、悬念等。
了解这些,有助于激发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教学生说行话,说术语。学徒十年出师,现在学习语文十几年了,有的学生还学不会一个比喻修辞。
李老师抓住核心问题,仍然以全国高考试题来举例。2017年全国Ⅰ卷文化常识考察“题字”、“姻亲”、“母忧”、“禄”等的理解与用法;全国Ⅱ卷文化常识考查“下车”、“收考”、“车驾”、“京师”等的理解与用法;2018年全国Ⅱ卷考查“豪右”、“顿首”、“茂才”、“京师”等的理解与用法。诗歌鉴赏考查词作上片写景的作用,整首词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并以刘海粟先生的两幅画为例,说明山水画与写景诗有关,花鸟画与咏物诗有关。教师要引领学生研讨答案,发现作题规律,增强表达的准确率。
回归原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具体到写作模块,重中之重是写作要依题解素材。
依题解素材,最简单也是最便捷的方法,是灵活运用课本素材,为写作服务。多角度把握课本素材的核心认知,变换不同主题,仍然能灵活运用。李克老师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列举了“刘和珍君”材料灵活运用的等等情况。李克老师又特别举了一些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试题的例子,提醒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高考,关注社会生活,广博积累,特别是对任何一本名著,任何一个大师的理解积累。尽管你与他人的生活阅历不同,但你们对生活阅历的愉悦感是相同的。只是性情兴趣爱好肤色国别而不同。《余秋雨散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本,《道士塔》是其中的精品。“秋雨体”完全有借鉴价值。无论如何设计,阐发观点是必须明白的。观点来自哪里?来自平时对生活、对社会的阅读和积累,来自个人独特的认知。
李老师特别借用了习近平主席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时表彰的一百名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先生的话,鼓励老师们:目中有人,胸中有书,灵魂坚强,态度从容。
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突出“以人为本”,回归原点,回归书本知识,回归《考纲》,回归《课程标准》,教学相长,一定会打造一支“灵魂坚强,态度从容”的语文教师队伍,也一定会教育出一批“灵魂坚强,态度从容”的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
回归原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让语文教学温暖而有趣味,是我们语文人共同的责任。
回归原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让学生的生命因我们而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