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经过不断地总结。我认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那么无论教师多么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争取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的自学能力。总之,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消灭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消灭这种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内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教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己开拓的内容,即心得体会,经过教师开导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这些老师是使学生学的更深入一些,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的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同学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的个人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和锻炼。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管对学习较好的同学还是对学习较差的同学都是不可取的。
教学的要求不是封顶的,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物理也应该会启发他们对各种物理问题的兴趣。如果因为学生提的问题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或者因为高考不考,便一次又一次要求学生这也不要去想,那也不要去问,其结果就会使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墨守成规,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痛苦的学习”之中。这对培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拔苗助长”和“抑制生长”都是教学中的大忌,应努力制止。
二、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物理”课的教学一定要突出一个“理”字,决不能把“物理”教成“无理”。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物理必须重在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因为它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基础。教师在讲解物理概念时,一定要总结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独立能力、思维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对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上。绝对不应该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物理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当然,在老师已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做了成分讲解的基础上,讲解适当数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是也不是愈多愈好,有人说,教师多讲一些例题,学生多做一些习题,可以使学生熟悉更多的题目类型及其解法。这样一来在参加考试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教师讲解例题,学生做习题,其目的决不能是为了使学生熟悉更多的题目类型,是为了给学生做示范,教给学生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学过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来处理、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所以每做一道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总之,学生做习题贵在独立完成,贵在精而不在多。应该要求学生作习题时,一定要经过独立思考,不能机械地套用教师讲过的例题或者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类型。只有这样,才能期望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应对各种考验,当然也包括考试的考验。
三、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学会运用物理知识结合物理现象、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准确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谈上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能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较深的内容,做较难的习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相反学好最基本的内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适合学生程度的习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第一步。学生能力的提高,首先依靠学生平时对课程内容独立的刻苦的钻研,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不能只靠教师的灌输,也不能靠复习阶段的突击。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有些人总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很具体的几条内容,以为只要教了这几条很具体的内容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把能力“知识化”了。把能力的培养简化成知识的背诵,这样做,学生能力当然是得不到提高的。在这种不注意能力培养的学习过程中,还可能养成某些不利于提高能力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如果学生在高一、高二甚至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到高三时再考虑培养能力,则首先必须花大力气去改变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但高三的气氛已经不适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了。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应从学生最基本的、比较简单的内容抓起。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以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正是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须的好环境。
物理学是实验学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也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对演示实验首先应要求仔细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并理解得出结论。只有这样,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总之,实验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动脑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