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数学组 张喜军
数学是高中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新课标下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当务之急。现本人结合高中数学教学体会,结合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际,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树立远大志向。 在本学期初跟学生见面的第一节课上,我就给他们介绍了一些我国的光辉数学史实。
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的进程中,无数中国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的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如古代秦九韶公式、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恒原理以及《九章算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的发现,至少要比欧州人的帕斯卡三角早四百年。又如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吴文俊,担任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席,成为首个担任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主席的中国人,让国人骄傲。以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有时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反映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应用题。通过习题中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逻辑推理、运算结果等使人直接感受德育的体验;或以教材内容为题材介绍英模人物。如立体几何中课本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所成的夹角为例引出了二面角的概念;学习“椭圆”时,根据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近地点和远地点的原理,我讲述了杨利伟等人载人航天成功的壮举,以此来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旦主体将崇高理想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是长久的,其间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或先进人物这些显性的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有趣味性、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而喧宾夺主。 二、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又如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中用解三角形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等比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选修(2-1)中的“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根据离心率由e<1,e=1,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中唯物辩证思想的揭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优化数学素养的同时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公式的建立,一个辅助平面(线)的作出而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炼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其坚忍不拔的意志。要他们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为了鼓励学生创新,我常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已见,也可以不拘泥于课本提出自已的见解。如:我让学生讨论过一个定点P(x0,y0)的直线选择合适的直线方程时,用点斜式,很容易忽略斜率不存在时的特例,有学生提出了如果改为a(y-y0)=x-x0形式,就包括了斜率不存在时的方程,从而避开了讨论,扩大了适用范围。此见解虽微不足道,但其中的创新意识却是显而易见的。
四、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绝非单纯为了获得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将其内化为自已的智慧,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在数学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诸多方面的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如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点差法、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圆锥曲线的对称性、三角函数中的对偶式……其中呈现出的数学美让人心旷神怡。又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因此教学时要极时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在 学习中体会对数学美的鉴赏。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当然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采用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教,而是化,德育教育是一个化育的过程。它不能只依靠定条条,设框框,而应把握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高学生德育品质的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它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以上是本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多多完善和补充。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