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二(18)班 高 威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户口(80%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在城里打工拼命地挣钱,争取或获得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身边。同时为了生存和生活他们不能轻易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离开工作的城市,就是在这种走不出与带不进的双重矛盾下,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骨肉分离”的现实。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不同层次的影响,身体上稍显“单薄”。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以我们村(营郭镇高楼村)为例,大约有20多个留守儿童,他们虽然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能吃饱穿暖,但在心理上与其他孩子相比有明显差距,其他孩子在说到父母或者父母买的玩具时会非常自豪,而这些孩子内心极度的羡慕,回家向爷爷奶奶闹着买时,有的爷奶会生气,心疼钱,可能会因此打骂孩子,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创伤。他们面临着一种困境,不是不想和父母在一起,只是不能!他们也特别想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怀抱里幸福健康地成长。几个留守儿童也许只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中国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如果处理不当,必定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外出打工,是因为靠务农这点微薄的收入无法维系家庭的支出,更不要谈富裕的生活,不然,他们也会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尽管外出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收入与付出仍是不平衡的,因此他们在生活方面依然是非常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节俭情况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吃饱就行。儿童正是发育成长的时期,但是他们缺失合理的饮食搭配,这对他们的健康是多么大的影响啊。
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估计孩子的身心健康,加上孩子的生活空间贫乏而单调,于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日趋严重。他们缺乏与父母共处的机会,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极易滋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封闭、敏感和攻击性倾向。有的自闭的留守儿童,心里极易忧郁、悲伤、甚至放纵,乃至违法犯罪。一些孩子的监护人监护不当,加上孩子也不及
父母的监管缺失,而老人带孩子往往过渡溺爱,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各方面的问题便接踵而至,很多孩子呈现出一种既软弱又自私专横的人格特征。临时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低,遇到孩子出现的问题,没有能力及时过问和引导,更不用说辅导孩子的学习。尤其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的这种隔代教育,重保暖轻教育,甚至对其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上孩子自身年纪小,自制力差,无力抵制现代社会中的不良诱惑,以致部分孩子厌学、逃学和辍学时有发生。他们的学习和品德发展不尽人意,更别说全面发展,留守儿童各方面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双差生”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也是学校和家长的一块心病。他们学习缺乏自觉性,花钱大手大脚,迷恋网吧,不懂勤俭节约,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交友不加选择,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的甚至和不良社会青年厮混在一起,参与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 而另外一些孩子,因为父母在外务工,内心对孩子充满了亏欠,祖辈们又过渡溺爱,往往对他们的金钱上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致导致孩子心理特别脆弱,无力应对外界的挫折和打击。还有一些孩子长期与在外的父母缺乏沟通,养成孤僻的性格,不会与他人交往,导致各方面恶性循环,非常令人堪忧!
留守儿童现在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