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中的“酒”
作品中的“酒”
语文组 谢永庆
同学们日常日常生活中阅读文学作品、看电视时,见到饮酒的场面,不少同学常常感到迷惑,尤其是看到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仍然能够打死猛虎时,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于是就有人解释说,那时的酒精度数低,类似于现在的小酒;还有人说,那时的酒碗小,类似于现在的杯子;甚至有人说,那时的人个子高大,饭量大,酒量自然也大。还举出例子说古书上说的英雄人物身高丈二膀阔三尺,可见那时的人有多么高大了。
其实,这都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不太理解的缘故。回想电视剧中李逵、张飞等人喝酒的场面,有时根本就不用碗,端起坛子猛灌,甚至把酒洒在身上,打湿了衣服,就像是在洗脸、冲凉,这哪里是什么酒精度数和酒量的问题,实际上这些细节的描绘目的只是: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渲染气氛,烘托场面。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虽有不同,但在人物性格刻画上却有相同之处。文字塑造性格要有依托,舞台表演更要有道具。要表现一个人的粗犷豪放或是内心的欢快、悲伤、愤慨等情绪,除了用大笑、高叫、痛骂等以外,更可以用吟诗、喝酒等场面衬托。
梁祝是文人,喝酒自然用小杯,还要以袖遮掩,显出其温文尔雅的性格;杨贵妃与唐玄宗是贵族,喝酒自然用玉碗金杯,而醉酒也是月光朦胧,扑朔迷离,显出其雍容华贵的气度;李逵是粗汉,喝酒显出其热情、好胜,自然要用大碗,兴致极高时还要举坛猛灌;张飞高兴和苦恼时都要痛饮,酒是他表达欢喜和悲伤情怀的最好道具。所以,书上和电影上的喝酒动作和数量实在不是酒精度数的高低、酒碗大小和酒量大小的问题,而是作家和导演想要告诉你此时的情节发展、场面气氛和人物内心情感的问题。
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物象叫意象,我们看到的酒和饮酒都是意象。很多意象常常带有夸张的色彩,就像前面提到的英雄人物身高丈二膀阔三尺,就是要表现英雄豪杰的过人之处,让人心生敬畏之情的,与古时的尺寸、身材等关系不大。 知道了这些,再读文学作品时就不会钻牛角尖,也会少了一些疑惑。张飞在当阳桥喝退曹兵水倒流,诸葛亮在两军阵前义正词严骂死王朗,廉颇将军虽老,尚能顿餐斗米肉十斤等夸张意象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