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NBA赛事_betway必威中文_必威体育网址

需要注意的是,豆豉再好,也不能多吃,每日以50克内为宜。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尽所能增开列车扩大运能。在外打拼了一年的朋友们,到了腊八也该准备置办年货了,过年回家送红包,爸妈不愿意收,不如把爱带回家,给爸妈一份“AI的红包”。
您现在的位置:虞城县高级中学 >> 虞高校报>> 第0060期>> 正文内容

师德要与时俱进

文章来源:betway必威中文 报 作者:杜红彪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0日 点击数: 字体:

师德要与时俱进
语文教研组 杜红彪


古人很重视“德”,《左传》中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古人把“立德”放在了人生成就的第一高度,可见“德”之重要。而古之“德”和今人所说的“道德”、“品行”是否为同一个概念呢?
《礼记·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简而言之 “知”者,“智”也;“仁”者,“仁义”也;“勇”者,“勇敢”也。古人把这三者看作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看来古人提倡的“德”并非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狭义的“道德”,它的意义包含着很多的层面。一个人的“智慧”、“仁义”和“勇气”都纳入了道德的范畴。
但是古人所讲“德”,毕竟有着它特定的历史内涵。儒家常常把“德”跟“孝”、“忠”、“节”、 “廉”、“直”等联系在一起。尤其强调其中的“忠”与“孝”。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社会精神文明道德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要继续强调“德”的建设,但古人所倡导的“德”中的一些内容与我们的时代不是完全合拍。怎么处理好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呢?
笔者认为,既要继承古人“德”之观念中的有价值的部分,也要赋予“德”以新的内涵,才能让道德建设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让“德”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作为教师,又该当如何理解“师德”呢?
我们常常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激励自己的至理之言。其实这两句话很宽泛,“学”到底要多高才可以呢?“德”到底要多“高”才行呢?新时代的“学”指的该是哪些方面?新时代的“德”又该包括哪些具体内涵?
一种理论所言的境界假如高不可攀,就无法实现,因而使人产生追求的疲累;一种学说如果太过于空泛,就会落后于社会,必然让人滋生追求无着落的厌倦。
我们不可能总是把“师德”弄得好象海市蜃楼,遥远飘渺;我们应该把它具体到生活中来,明确到行为上来,让它活在教师的身上,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师德”教育得到落实与体现,让教师追求师德变为自觉的行动,成为衡量自己思想与学识境界的标准。
因此,我提倡师德建设要与时俱进。
我首先推崇韩愈先生在《师说》中所阐发的“师”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做教师的,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传其道”并“解其惑”。没有这样的作用无所谓“师”。那么,我认为具备师德的第一个条件是先具备学识与传授学识的技能。
作为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任何职业都需要职业道德。警察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人要生产合格的产品,商贩不能缺斤短两抛卖劣质食品,这些职业道德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人把它高架在空中供人瞻仰。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是作为一种职业来体现的,不是放在空中供人瞻仰的,教师踏踏实实完成教学工作是自己份内的事情,不认真完成本职的工作,和向人兜售劣质食品的小商贩又有何不同?假如说有不同的话,劣质食品的危害可能是一时的,而错误知识危害的是人的一生。因此可以明确地说,一个教师要具备师德,必须先过知识关和技能关。知识和技能该如何衡量?我认为,它绝对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具体到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一节课,如果没有按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一个题在讲解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还不知道,把它当作正确的思路传授给学生,就是误人子弟;一个定理的推导弄得烦琐难懂,许多学生都迷迷糊糊。诸如此类的事情就是缺乏师德的体现。
易中天教授说过一句话:最好的老师,就是不把学生弄坏的老师。学生本身是一块质朴的玉石,教师是雕刻者,一旦雕刻坏了就影响了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经常将知识讲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至于怎样才能不把知识讲错,这是任何一位教师都心知肚明的。最起码的师德,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加强知识储备,要备好课,要努力提高授课的艺术水平,把该讲的知识讲到位,把大纲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这就是遵守了起码的师德。在这个标准下,师德有没有高低呢?有的。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谁传授的知识越多,谁培养的学生技能越强,谁的学生创造力得到的提高越快,谁的师德就越好。一言一蔽之,谁的教学效率最高且效果最好,谁的师德就最高。
个别时候老师有讲错的时候,这恐怕不可避免。但要看是一时的疏忽,还是备课时马马虎虎,若属于后者,就是不负责任,不讲师德。讲错了,要纠正,这需要勇气。《礼记》中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也。自己应该教会学生而没有教会,该讲对的却讲错了,就要当作自己的耻辱;孟子说“知耻而后勇”,我们知道这是自己的“耻”,才会加以纠正,努力提高自己,尽力把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往师德的境界迈进了。
平日我们经常说,在当前社会经济潮流的冲击下,我们一定要坚守“师德” 。我总觉得这个地方我们还是要澄清一个概念,即我们苦苦守护的该是什么样的“师德” ?一种古老的安贫乐道?一种无私的奉献?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清高?一种知识分子固守的“师道尊严” ?一种你不“就学”,我决不“趋于教”的骨气?
“贫”是社会人人都不愿意“安”的,要求老师“安贫乐道”是很大的不公平。再者,“安于贫”也很难乐道。这个道理不要多讲。我特别要明确的是,人们最爱将“无私奉献”用在老师的头上,其实“无私奉献” 是社会、国家、集体对所有有职业的人的理想要求,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绝对不是只用在教师身上的口号。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私奉献就是“至人”和“圣人”,这是个“无穷大”,它所说的境界是远远高于“师德”这个境界的,在人类精神的进步上,我们人类往这个顶点努力就可以了,哪里能把它作为衡量自己是否具备高尚师德的划分线呢!
在教育教学中,无私奉献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精神,我们很多人常常以为教师应当以牺牲自我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为立身准则。这是大错特错,教师健康地生活才是正确的,真正的“师德”要求不应该是鼓励老师带病上课,不顾及家庭和孩子,而应当是让老师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活得舒心潇洒自如。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为社会多做贡献,做好贡献。我们不要再鼓励多出现“流泪的红烛”了,再也不要等到教师晕倒在讲台上高唱赞歌了。前些时日读散文家朱以撒的《芦苇》,写到做人要“柔软”,文章中提到他的一位中学教师,当年在课堂上何等地潇洒,工作如何不知道疲倦,工作起来常常夜以继日,但到了晚年这位师长却瘫在床上,蒙着被子吃鱼,鱼骨头洒落一地,十分可怜。牺牲个人健康,提前耗取生命的做法,不能作为师德标准的。关爱学生,也关爱自己;努力工作,也要爱惜生命。我们不妨把这个作为师德。
这一段我想说说人们常称呼教师“清高” 的现象。“清高”是多少具有点讽刺性的词语,现代社会教师的“德”可以高,“情”可以“洁”,但“清高”里包含的那点“孤傲”和“不善于交际”决不应当是教师的本色!” 老师无须追求“清高”,也不应当追求。一个教师因为他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他没有太多的机会与社会上过多的人交往,教师的正义感和先进的民主要求决定大多数教师很难和社会上的官场式人物融为一体。但“呆气”决不是教师的人格!不能和“一些人”融为一体,并不一定会表现为“书呆子”气。正常的交际能力是必要的,教师不会生活在真空中,教师也要与学生打交道,与家长打交道,与社会上一些特殊群体打交道,这些“交道”倒是很需要艺术的,不是一般人就能掌握了的。所以,衡量教师的“师德”水平不是看他与社会上很多人的交往能力,而要看他在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水平的高低,人格的高低。我们老师很需要锻炼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反过来讲,极个别教师若和社会上的一些低级趣味的人混在一起,经常在酒席上吆五喝六,倒真值得警惕了。教师没有“霸气”,也不要沾染“呆气”和“俗气”。
那么,古人很讲究的“师道尊严”要不要呢?“尊严”必须要,“师道尊严”就可以免了。现代教育的客观实际和教育理念要求每个教师,不能固守老观念,因袭老思想,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化。古者名师有“你不前来‘就学’,我决不‘趋于教’的骨气”。现代教育要求我们高效率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因袭古代所谓的那种师道,很难到达当今的教育目的。新时代,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是平易近人富有幽默感的教师。新时代学生比较喜欢有个性,有才华的多面手教师,喜爱敢于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教师,他们常常视这样的教师为偶像。这样老师以温和、活泼的个性赢得了学生信任。学生“亲其师”,才“信其道”,事实证明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教师富有人格魅力,会让学生喜爱,教育便会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个就是高水平的师德。“德”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不是表面的道德家,传统的说教者!师德是实实在在的,“德”是朴素的,质朴的,没有丝毫的做作,容不得装腔作势!“尊严”是教师用知识、人格、品德、成绩铸就的,不是靠自己硬追求、硬抬高的。
教师是育人的人,教师的修养决定着个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在教育实践中,我认为教师最好的两种品格是“待学生公平”和“胸怀大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与同学的关系该怎么样处理?”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他的选择必然是“公平”地对待学生,尊重所有学生,理解所有学生,不偏不倚,不过分重视优等生,也决不歧视差生。现代教育学上,把教师离第一排学生的距离都作了研究,惟恐教师离第一排学生太近,让后面的学生认为老师忽视了他们。这就叫做“无形的师德” 所体现的公平效应。看来老师平日对学生所说的话也要慎重啊。除了“公平”,教师好品德表现就是要“大度”“宽容”。当学生顶撞自己的时候,我们优秀的教师,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怎么处理学生,而是宽宏大量,耐心地说服教育。当今社会,倡导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这不仅仅是课堂上,在平时教育学生也应当如此。学生是独立的人格个体,特别在学生时代“叛逆”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说:“年轻的时候不反叛,不到五十岁就会成为一块朽木。”叛逆是学生天性的使然,老师应该理解并能接受,在教育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循固理” 的心理教育,收效肯定显著。在“德”的层面上,老师应当大度和宽容!师者不可以和学生斤斤计较,更不能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的顶撞,记恨在心,实施打击报复,那就完全偏离了师德的轨道。“偏激、小气、顽固、狭隘、记恨与师德无缘!”
我看过一篇赞颂模范教师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她把师德尊严当做历史陈迹,用教师慈母般的情怀作出了新解;她抛弃教师低人一等的观念,用自己的高尚人格破译出新的教师角色。”她是我们的榜样。
“德”是“法”的补充,是“法”基础上的高层次的感召力,连“法”都不符合的“德”是不能称为“德”的!1997年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工会修订并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该标准的内容第一条就是“依法执教”。
我们常常在报纸上看到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也常常读到学生自残、自杀的悲剧。在这样的教育事故中,有时候是教师充当了不太光彩的角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一切就是一个字:爱。”以此推理,师德的核心也是“爱”,但这个不是泛泛而谈的,怎样去“爱”的确需要我们研究。“恨铁不成钢”的惩罚已被事实证明不太可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强硬手段只在极个别情况下起作用,违背法律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畸形的人格生成。爱学生,不能因为爱而侵犯学生的自尊,伤害学生的人格,不能忽视其独立的人权,道德一旦越过了“法”的界限,便不再成为道德,爱越过了“法”的界限,很容易成为一种伤害。在“法”的范畴内,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我们培养的趋向应该是让学生成为法学意义上具备独立精神与人格的人,这样的“德”的教育才是最理想的境界。在法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德”的感召,成功地育人。
新时代的师德内容还应该包括教师的仪表大方,谈吐文雅,举止得体等等,因为这是对教师一般要求,也是其他很多行业对职工的要求,我不想对这些做什么论述。最后只想说说,教师的师德里还要少不了“心理辅导能手”这样的内容,还少不了“有为者积极行动”这样的底子。新世纪的青少年是敢恨敢爱的一代,也是思想和心理复杂的一代。新时代的先进的师德,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心理辅导手段,与学生谈心、交心,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譬如对于早恋问题,教师要会用科学上有关“性健康”的知识,运用“性心理”的规律,帮助学生走出人生误区。教会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珍惜前途。具备了教育人的高超技能的教师,才能在教育的战线上走得更远。有位名师说得好: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人。
新时代的师德内涵非常丰富,这要在我们的实践中不断认真摸索。《老子》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规律和道德的真言要在每个热爱教育的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印证。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德,是有为的。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付诸行动,即所谓“德行” 。德国著名学者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说:“我寄望于行动,行动也属于人类完善的计划之列。站在那里抱怨人类堕落,而不动手去减少它,那是偏激的态度。不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变得更好,就进行惩罚和挖苦,那是不友好的态度。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 
教师自己亲自示范一遍,比告诉学生一百遍如何去做要有效得多;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遍,比他思考一百遍更有用。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校园短讯[ 05-20 ]
网站地图 | 资源合作 | 隐私说明 | 联系我们 | 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