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思路之初探
古典诗词的鉴赏,不仅是高考必考的一个重点,而且也是提高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这一块却常常使学生们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来提高这一部分的学习效率。要学会阅读诗歌,先要了解有关诗歌的一般常识和规律,这样才能方便快捷地对诗歌进行鉴赏。
阅读古诗,总的来说要弄清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写了什么,这是内容方面;二是如何来写的,这是牵涉到写作艺术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说一下如何鉴赏内容方面的问题。
鉴赏诗歌首先需要弄明确写了哪些内容,包括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等。而诗歌的内容又和诗歌的类别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了解诗歌的类别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下面我就从诗歌的常见种类和内容的联系这一角度来谈一下。
诗歌类别的不同,决定了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所以,了解诗歌的类别,也就知道了诗歌抒写了哪一类情感。诗歌的类别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表达一种信念依依不舍之情,或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例如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诗是王维在三十多岁时为送出使安西的友人元二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它不仅出色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挚情,而且成功地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因此历来被人称为赠别诗中的千古绝唱。
2、怀古诗
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根据怀人和怀物的不同,所表达情感也有所不同。怀人的一般表达对古人的仰慕及对自己的悲叹。例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中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诗人对他的功业充满了仰慕之情,同时怀古为了伤今,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无限感叹。
而怀事物的,一般是借古来讽喻社会现实的。例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并在诗词中提示出了六朝灭亡的根源在于“豪华竞逐”,但宋朝统治者却没有吸取这一教训,故作者在最后直接讽喻现实: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3、战争诗和思乡诗
这类诗是以边地战争或边塞军旅生活为内容,一般的战争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比较少,大多是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表现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再如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此诗就表现了诗人客居在外的思乡之情。不过表现手法很独特,它是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想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形。
4、状物诗
这类诗以一定的景物或事物为吟咏对象来表现一定内容,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类别:
①托物言志诗。这类诗中物被赋予一定的品质或精神,借以寄托作者的理想。一种是表达作者的志向,另一种是表达自己的品质。像大家都熟知的于谦的《石灰吟》就属于此类;再如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诗写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奋发向上的品格,寄托诗人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
②写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是通过对景物的叙写,寄寓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世事的某种态度、看法等。以下面两首诗为例来说明一下。
王维《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本诗的写景特点是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表现了“山客”的闲适恬静的心情。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情景。表现了游人对春天眷恋不舍的心情。
③写景明理诗。这类诗通过对景物的叙写来提示一定的道理或哲理。像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提示了读书的有关道理。再如王安石的《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晚年辞官闲居于江宁府(南京)城东门与钟山之间的“半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绝句。连黄庭坚也 称赞:“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此诗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而作。头两句写天,后两句写地,可见诗人眼 界开阔而幽深。写天就顺手把地点(江北)、季节(秋)和时辰(晚) 都交待了,却交待在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中。“江北秋阴一半开”, 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 逆转为“晚云含雨却低徊”。阴——半晴——浓阴,不仅是天气变化, 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调的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个低首徘徊的诗人在。但是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 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 “忽见千帆隐映来”中,视野变得豁然畅通了。诗人对光色体察甚细。远处的千帆时显时隐,是对应着天气的半晴又阴对江面能见度的影响的。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这种思理是积极的,人们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会联想到它。
再如郑燮的《题画竹》: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了对比,提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是说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5、闺怨诗、羁旅诗
这些诗大多与妇女有关。一种是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一种是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
例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诗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再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的少妇看到杨柳可能联想到当初与丈夫分别时折柳的情景,看到杨柳的易衰,,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已逝,而丈夫久去未归,顿时孤寂之感非常强烈,所以会有悔意。
了解了诗歌类别和内容的联系,在阅读时,我们的思维就有了大致的方向,而不至于不知从何入手,当然,诗歌的这些类别并不是绝对的,有的带有交叉关系,比如羁旅诗和思乡诗,就不能说有绝对的界限,这是同学们要灵活把握的,相信同学们在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类别的大致联系后,能够把握住一定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来阅读古典诗歌。
阅读古诗,总的来说要弄清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写了什么,这是内容方面;二是如何来写的,这是牵涉到写作艺术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说一下如何鉴赏内容方面的问题。
鉴赏诗歌首先需要弄明确写了哪些内容,包括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等。而诗歌的内容又和诗歌的类别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了解诗歌的类别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下面我就从诗歌的常见种类和内容的联系这一角度来谈一下。
诗歌类别的不同,决定了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所以,了解诗歌的类别,也就知道了诗歌抒写了哪一类情感。诗歌的类别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表达一种信念依依不舍之情,或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例如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诗是王维在三十多岁时为送出使安西的友人元二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它不仅出色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挚情,而且成功地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因此历来被人称为赠别诗中的千古绝唱。
2、怀古诗
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根据怀人和怀物的不同,所表达情感也有所不同。怀人的一般表达对古人的仰慕及对自己的悲叹。例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中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诗人对他的功业充满了仰慕之情,同时怀古为了伤今,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无限感叹。
而怀事物的,一般是借古来讽喻社会现实的。例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并在诗词中提示出了六朝灭亡的根源在于“豪华竞逐”,但宋朝统治者却没有吸取这一教训,故作者在最后直接讽喻现实: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3、战争诗和思乡诗
这类诗是以边地战争或边塞军旅生活为内容,一般的战争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比较少,大多是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表现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再如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此诗就表现了诗人客居在外的思乡之情。不过表现手法很独特,它是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想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形。
4、状物诗
这类诗以一定的景物或事物为吟咏对象来表现一定内容,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类别:
①托物言志诗。这类诗中物被赋予一定的品质或精神,借以寄托作者的理想。一种是表达作者的志向,另一种是表达自己的品质。像大家都熟知的于谦的《石灰吟》就属于此类;再如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诗写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奋发向上的品格,寄托诗人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
②写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是通过对景物的叙写,寄寓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世事的某种态度、看法等。以下面两首诗为例来说明一下。
王维《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本诗的写景特点是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表现了“山客”的闲适恬静的心情。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情景。表现了游人对春天眷恋不舍的心情。
③写景明理诗。这类诗通过对景物的叙写来提示一定的道理或哲理。像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提示了读书的有关道理。再如王安石的《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晚年辞官闲居于江宁府(南京)城东门与钟山之间的“半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绝句。连黄庭坚也 称赞:“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此诗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而作。头两句写天,后两句写地,可见诗人眼 界开阔而幽深。写天就顺手把地点(江北)、季节(秋)和时辰(晚) 都交待了,却交待在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中。“江北秋阴一半开”, 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 逆转为“晚云含雨却低徊”。阴——半晴——浓阴,不仅是天气变化, 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调的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个低首徘徊的诗人在。但是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 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 “忽见千帆隐映来”中,视野变得豁然畅通了。诗人对光色体察甚细。远处的千帆时显时隐,是对应着天气的半晴又阴对江面能见度的影响的。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这种思理是积极的,人们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会联想到它。
再如郑燮的《题画竹》: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了对比,提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是说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5、闺怨诗、羁旅诗
这些诗大多与妇女有关。一种是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一种是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
例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诗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再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的少妇看到杨柳可能联想到当初与丈夫分别时折柳的情景,看到杨柳的易衰,,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已逝,而丈夫久去未归,顿时孤寂之感非常强烈,所以会有悔意。
了解了诗歌类别和内容的联系,在阅读时,我们的思维就有了大致的方向,而不至于不知从何入手,当然,诗歌的这些类别并不是绝对的,有的带有交叉关系,比如羁旅诗和思乡诗,就不能说有绝对的界限,这是同学们要灵活把握的,相信同学们在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类别的大致联系后,能够把握住一定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来阅读古典诗歌。
上一篇:满分作文:从自信开始[ 05-19 ]
下一篇:我骄傲,我是语文老师[ 0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