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感冒不能“感情用事”
治感冒不能“感情用事”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患上感冒后,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这样两种“感情用事”现象: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扛一扛”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认为多吃几种药就会好的快,不管对不对症,只要是感冒药就吃。而这两种“感情用事”的后果都是让身体受损。所以我们治疗感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治疗不当延长病程
普通感冒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鼻部症状为主,表现为鼻塞,打喷嚏和流鼻涕,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感冒就可能发展到第二阶段,表现为发烧,头痛,关节痛和咳嗽。如果是流行性感冒,则一发病就表现为发烧,头痛,周身疼痛等症状。如患者有鼻炎、鼻窦炎、气管炎、哮喘病,治疗不当可引起发作。
有人认为感冒是小病,自己给自己当医生。殊不知小病也能惹来大麻烦。西医将感冒分成普通型、病毒性咽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及细菌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五型;中医将感冒分成风寒、风热及暑湿三种。不同类型的感冒用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感冒的不同时期,用药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对症施治本能见效。感冒会损伤人的上呼吸道黏膜,一旦拖延会导致上呼吸道黏膜损伤过重而不能及时修复,可向下呼吸道蔓延,延长病程。损伤范围过大时还会诱发其他疾病,如鼻炎、鼻窦炎、中耳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等。
2、服药不可随心所欲
有些人认为,感冒不吃药可自愈,这是不科学的。免疫力强的人确实可自愈,但会造成病程延长,也是对身体机能的一种损伤。有一些感冒患者病情较重时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这同样会造成延误治疗。
不少患者还认为感冒后吃药多多益善,特别是中成药很安全,多吃点没事。有的人一天要吃上几种药,以为这样会有利于快些痊愈,这也是误区。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不根据病情乱吃药,只会损害身体机能。中医学认为,感冒除风邪侵袭的原因外,还与不同体质和当时身体的状况及周围生活环境有关,因此不仅要对症下药,药物还要因人因时而异,才能有助于患者尽快痊愈。
3、硬抗会导致慢性疾病
无论是低温寒冷还是病毒入侵都是引起感冒的外因,而内因是人体的免疫力。从人群上来说,体格健壮的青壮年人免疫系统处于最强盛时期,不易感冒,而易得感冒的人群是免疫能力较低的人和老人及儿童。免疫能力较低的人硬扛只能导致病情加重,诱发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甚至成为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中耳炎、慢性咽峡炎、慢性咳喘病“俘虏的目标。
即便是身体强壮的人,如果仗着身体棒,感冒咳嗽甚至发烧都满不在乎,不吃药不看病,久而久之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和肺组织受损,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能力的逐步减弱,也很容易患上呼吸道慢性疾病。
4、自主用药多不合理
感冒药作为非处方药被媒体广泛宣传,而大众按广告宣传自主用药多数不合理。媒体介绍的绝大部分治疗感冒的药是解热镇痛药,只是缓解感冒时产生的不适,如退热、止痛等,但对病因(病毒)没有治疗作用,盲目使用不利于康复,反而可能延误病情,甚至使病情恶化。有多个患者,服用这类药后,产生反复发热,长时间咳嗽不愈,有人甚至怀疑自己患了慢性支气管炎或百日咳。
目前的感冒药中含氨基比林、安乃近、非那西丁等的药物较多,这些药虽然能有效退热止痛,使人暂时感到舒服一些,但通常有不良反应。前二者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后者有肾毒性。大众常将其视为治疗感冒的有效药,随意购买,这些药用量控制不当的事情常有发生,当患者感到疗效不满意时,会自主增加用量,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会发生。粒细胞减少意味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此外,只退热也是不科学的,当病毒侵入人体后,体温适当升高有助于人体对病邪发挥更好的免疫功能,所以当体质较差,而盲目使用退热药时会导致病情加重。 (校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