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这样问我:“老师,有些题我做得很顺,并且正确率还很高,可是有些题就不行了,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一点思路都没有,怎么办?”也有的学生这样问:“老师,我上课的时候觉得您讲的我都能听懂,但是一做题就不会,等您一讲我就明白了,但是下次再做同样的题又会错。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在学生中这些问题是普通存在的,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做为老师,单单传授学生知识、帮学生解题还不够,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如何解题。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四习”的学习方法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学生还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时就需要老师的介绍和引导。每个学年伊始,我都会向学生介绍“四习”这种学习方法。
所谓“四习”是指预习、学习、复习和练习。具体内容是:1、预习。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大致浏览,还应利用学习资料,试着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虽达不到精益求精,也可在预习过程中对知识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就会有想要解决疑问的欲望,这样,待老师讲解时,才会有目的地听讲。正如《礼记·学记》所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意思是说,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2、学习。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有些概念性的知识很易理解,但有一些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单单看教材是很难理解的,必须通过老师的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所以,一定要好好听讲。课堂上认真听讲10分钟比课下背诵半个小时的意义还要重大。3、复习和练习。复习是再度学习,练习是巩固学习成果、对知识查漏补缺。有的学生在学习完新课之后,直接就做题,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应该先复习再做练习,顺序不可颠倒。
作为教师,我常常对学生的“四习”进行督促、检查。例如在学习第六章遗传规律之前,我给学生总结了一些概念:豌豆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异花传粉,亲本、父本、母本、去雄、自交、杂交、正交、反交、相对性状、显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性状分离、等位基因、杂合子、纯合子、基因型、表现型等,在辅导课上让学生利用教材和资料,自己先进行总结。这样,既督促了学生的预习,又节省了新课的课堂时间,对学习遗传的两大规律有很大帮助。
二、启发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
就像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背后的故事一样,教材中有些知识也有隐藏在背后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造成概念上的混淆。所以就有前面那几位学生所提的问题——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懂了,一做题就错,等老师一讲就明白,哦,原来如此!但是再做相似的题型,又错了,等老师一讲,才发现,哦,原来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时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没有注意到“背后的知识”所造成的,于其经过三次错误才把知识真正理解,不如刚开始就把背后的知识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例如,第八章第三节,物质循环的概念里,就隐含参与循环的物质、物质循环的范围这些知识。对此,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首先,师生共读(关键词句要加强语气):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老师提问:进行循环的物质是含C有机物、NO3-吗?
学生回答:(立刻回答)不是,是C、H、O、N、P、S等化学元素。
师问:物质在生物群落中完成了物质循环吗?
生答:不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师问:森林生态系统可以维持生物圈的C-O平衡,对吗?
这时,学生回答的没有前两题迅速了,因为大部分学生想到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之一,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觉得森林生态系统似乎可以维持生物圈的C-O平衡。少数同学小声回答“不对”,再提出“为什么”,参与回答的人数就更少了,有的同学只能回答出“生物圈”,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总结出“因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指整个生物圈。”这就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不同。所以,教师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换一种形式,多问一个为什么,隐藏的知识就会浮出水面。所以只要我们肯钻研,肯琢磨,一定能挖掘出这些背后的知识,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三、重视课堂最后几分钟
在课堂上,老师讲完内容后,有时会剩下几分钟的时间,我发现很多学生经常是把课本一扔,开始接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学生干脆坐着休息,等待下课。其实,如果能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把这节课内容再温习一遍,或是向老师提出一些自己的问题,或是再回头想一想老师所讲习题的思路,就能趁热打铁地加强对知识的印象。所以,我经常提醒学生,就算离下课还有一分钟,也要把这一分钟利用好,哪怕一分钟只记住一句话,积少成多,就会有收获。就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他每遇到一棵救命稻草就死死抱住,最终他抱着的,往往是一棵让我们仰望的参天大树。只要我们重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几分钟的时间,终有一天,我们也可拥有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一点尝试和经验积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对此,我深有感触,每每想起,都觉肩上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一、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四习”的学习方法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学生还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时就需要老师的介绍和引导。每个学年伊始,我都会向学生介绍“四习”这种学习方法。
所谓“四习”是指预习、学习、复习和练习。具体内容是:1、预习。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大致浏览,还应利用学习资料,试着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虽达不到精益求精,也可在预习过程中对知识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就会有想要解决疑问的欲望,这样,待老师讲解时,才会有目的地听讲。正如《礼记·学记》所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意思是说,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2、学习。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有些概念性的知识很易理解,但有一些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单单看教材是很难理解的,必须通过老师的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所以,一定要好好听讲。课堂上认真听讲10分钟比课下背诵半个小时的意义还要重大。3、复习和练习。复习是再度学习,练习是巩固学习成果、对知识查漏补缺。有的学生在学习完新课之后,直接就做题,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应该先复习再做练习,顺序不可颠倒。
作为教师,我常常对学生的“四习”进行督促、检查。例如在学习第六章遗传规律之前,我给学生总结了一些概念:豌豆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异花传粉,亲本、父本、母本、去雄、自交、杂交、正交、反交、相对性状、显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性状分离、等位基因、杂合子、纯合子、基因型、表现型等,在辅导课上让学生利用教材和资料,自己先进行总结。这样,既督促了学生的预习,又节省了新课的课堂时间,对学习遗传的两大规律有很大帮助。
二、启发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
就像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背后的故事一样,教材中有些知识也有隐藏在背后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造成概念上的混淆。所以就有前面那几位学生所提的问题——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懂了,一做题就错,等老师一讲就明白,哦,原来如此!但是再做相似的题型,又错了,等老师一讲,才发现,哦,原来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时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没有注意到“背后的知识”所造成的,于其经过三次错误才把知识真正理解,不如刚开始就把背后的知识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例如,第八章第三节,物质循环的概念里,就隐含参与循环的物质、物质循环的范围这些知识。对此,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首先,师生共读(关键词句要加强语气):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老师提问:进行循环的物质是含C有机物、NO3-吗?
学生回答:(立刻回答)不是,是C、H、O、N、P、S等化学元素。
师问:物质在生物群落中完成了物质循环吗?
生答:不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师问:森林生态系统可以维持生物圈的C-O平衡,对吗?
这时,学生回答的没有前两题迅速了,因为大部分学生想到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之一,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觉得森林生态系统似乎可以维持生物圈的C-O平衡。少数同学小声回答“不对”,再提出“为什么”,参与回答的人数就更少了,有的同学只能回答出“生物圈”,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总结出“因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指整个生物圈。”这就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不同。所以,教师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换一种形式,多问一个为什么,隐藏的知识就会浮出水面。所以只要我们肯钻研,肯琢磨,一定能挖掘出这些背后的知识,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三、重视课堂最后几分钟
在课堂上,老师讲完内容后,有时会剩下几分钟的时间,我发现很多学生经常是把课本一扔,开始接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学生干脆坐着休息,等待下课。其实,如果能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把这节课内容再温习一遍,或是向老师提出一些自己的问题,或是再回头想一想老师所讲习题的思路,就能趁热打铁地加强对知识的印象。所以,我经常提醒学生,就算离下课还有一分钟,也要把这一分钟利用好,哪怕一分钟只记住一句话,积少成多,就会有收获。就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他每遇到一棵救命稻草就死死抱住,最终他抱着的,往往是一棵让我们仰望的参天大树。只要我们重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几分钟的时间,终有一天,我们也可拥有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一点尝试和经验积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对此,我深有感触,每每想起,都觉肩上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上一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04-22 ]
下一篇:让灿烂的阳光走进心灵[ 04-22 ]